壶关农商银行:一筐西红柿里的双向奔赴
壶关农商银行:一筐西红柿里的双向奔赴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 时值仲夏,壶关县的旱地西红柿即将迎来成熟期,种植户张先生的大棚里,半红的柿儿压枝,映得他黝黑的脸庞发亮。他笑着对壶关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小李说道:“这里面有你们的甜!”
张先生曾是壶关农商银行“旱地西红柿贷”的受益者。五年前,他响应返乡创业号召,满怀信心投入大棚种植。然而市场滞销,不仅积蓄亏空,20万元贷款也成了压在心头的“不良负债”。朋友劝他外出躲债,老张却摇头:“欠债还钱是天理,可眼下真拿不出啊!”
当壶关农商银行清收小队上门时,看到的不是“老赖”,而是一个被困境击垮的庄稼人,蹲在地头抽着闷烟。该行客户经理小李没有立即催款,反而卷起裤腿下了地:“张大哥,种植业的行情时好时不好,这是常态,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一般三年一个周期,只要你坚持下去,肯定能回暖。”
基于张先生的情况,壶关农商银行清收团队迅速调整策略——以“活”代“收”,以“帮”促“还”。邀请专家指导抗病、滴灌技术,为其对接商超订单,拓宽销售渠道。同时,还将原有贷款办理延期,减轻还款压力。
两年间,清收队员成了大棚常客,帮张先生申请农机补贴,置换棚膜,甚至带餐饮商户现场采购。“他们没把我当失信户,倒像帮扶亲戚!”张先生感慨。去年,旱地西红柿价格飙升至每斤1.8元,收益颇丰。还清贷款那天,他拉着壶关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的手,将一沓现金郑重递上:“李经理,连本带利,都在这儿了!这些年,多亏你们没放弃……”
在风险化解中,壶关农商银行对困难户采取“一户一策”,通过盘活资产、嫁接资源实现造血再生;清收队员积极宣传信用知识,用真实案例讲解失信后果,为现代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正如客户经理小李所说:“能救活一颗诚实守信的心,远比收回一笔呆账有价值!”
土地不会辜负汗水,农信也从来不会辜负诚信。如今,旱地西红柿又红了,张先生的新大棚里,今年挂上了“壶关农商银行诚信种植示范基地”的牌子。而对壶关农商银行而言,每一笔“不良贷款”的清收之路,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追索,而是一场用金融温度唤醒诚信、用责任担当浇灌希望的“双向奔赴”。(孙爱国 王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