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有势头 农村有干头
——长治市构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格局
增收有势头 农村有干头
——长治市构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格局
农谚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种苦参,早打算。正月没过完,沁源县贾郭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霞就忙着和华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接,向技术员了解苦参管理要点。依靠种3000亩苦参,贾郭村前后不到3年,集体收入翻了60倍,达到300万元。王海霞说:“好好干,集体经济盘子会越来越大,咱的腰杆子会越来越硬,日子会越来越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长治市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模式,构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格局。
截至2022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3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56%。
建平台,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支撑
曾经,基础差、底子薄、发展难,是许多农村的通病。
一些基层干部坦言,村级运转经费一度靠“补”,公益事业发展靠“捐”,基础设施建设靠“要”。“化缘式”维持,导致部分村级党组织被边缘化,是农村稳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如何清除“拦路虎”?围绕解决村级集体经济不强、发展路子不宽、“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去年,长治市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组建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12个县区和62个乡镇因地制宜成立平台公司,形成了“政府+协会+平台+村集体+农户”工作矩阵。
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由政府指导、龙头企业牵头,组织遍布全国的潞商精英、长治优秀民营企业家成立。协会建立政府、金融、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多方沟通桥梁,开展人才引育、信息交流、决策咨询、品牌运营等各项工作。
作为全市首个市级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平台,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开展项目融资、产业投资、资产营运、项目建设等业务。一方面运用股权投资、直接投资、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另一方面联合市融资担保公司、市产业转型发展基金理事会等机构,引导社会资本“上山下乡”,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
探索,不止于此。靶向性、大力度、有温度,长治市打出一套政策支持“组合拳”——
出拳更有力。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统筹负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项工作。
出拳更有效。市级设立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000万元、奖励资金1000万元,真金白银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出拳更有为。编制《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规划》《长治市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出综合优惠政策,让政策活水精准滴灌到根子上。
紧盯产生“穷”、导致“弱”的根源,长治市拿出真金白银,使出真功硬招,推动农村资源资产化、资金高效化、收益多元化。
建机制,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装引擎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在哪儿?
新在产权明晰,新在成员清晰,新在权能完整。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目的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实现强村与富民结合。”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秦志云说。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长治市成立284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和635个经济合作社。集体资产正经历由过去农民“看得到、算不清、管不了”到“既当家、又监管、还分红”的转变。
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要分好“蛋糕”,更要做大“蛋糕”。
做大“蛋糕”,要下足“绣花”功夫。长治市统筹施策、因村施策,完善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强化数字化管理、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村一策规划发展路径,解决好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缺规划、缺技术、缺人才、缺项目”等问题。
解决好“定位”问题。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布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
解决好“技术”问题。建立农村集体经济技术服务机制,开展有机旱作、绿色防控、病虫害防控、农业节水等技术服务,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保障。
解决好“人才”问题。聚焦“育”,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机制。按照法定程序,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选优配强集体经济发展“领头雁”;坚持党员带头,通过党员积分制管理、党员示范户带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引领等方式,激活村集体发展内生动力。聚焦“引”,建立乡村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或创新创业,聚揽人才、留住人才。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老家在村里,工作更方便。”山西传媒学院毕业的韩方妮,去年被选聘到沁源县交口乡尚义村工作。由于是在自己老家,她不仅明白乡亲们所思、所想、所盼,工作上也能放开手脚。
解决好“项目”问题。建立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形成项目“清单化”管理、“图表化”推动、“手册化”指导、“模板化”实施的推进体系,从而撬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解决好“监管”问题。加快建设市级农村集体资产智慧监管平台,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支管理,有序拉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从“人人有份”到“人人有股”,长治市充分释放各种优势潜力,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建模式,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累经验
核对信息、签字、按手印,拿着股东分红单,领取属于自家的分红款……这是今年开春潞城区北村集体经济分红的场景。
“分红,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我们家5口人,领了4080元。”村民杜旭旺喜笑颜开。除了分红,北村党支部还为乡亲们发放了面粉等“大礼包”。
依托红色资源,北村谋划实施10余个红色旅游项目,引进新型建材等企业,推动闲置建设用地二次利用,同步壮大高粱、南瓜等特色种植产业,打造“北村小米”“北村老陈醋”等特色品牌。同时,通过“融合+共建”模式,为周边厂矿企业提供服务。2022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600万元。
大河淌才能小河满。集体产业兴旺,带来农民朋友的收获满满。
借外力,挖潜力。长治市广大村级党组织转变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增强组织功能、服务功能,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
资源开发利用型——
开发利用村集体闲置的建设用地、机动地、“四荒”地等村集体资产,以及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域等资源,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产业发展带动型——
结合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等形式,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上党党参、上党高粱、上党中药材、沁州黄小米、长子大青椒、屯留尖椒、熬脑大葱、壶关旱地西红柿、沁源马铃薯、武乡梅杏、黎城百万旱鸭等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经济圈。
生产生活服务型——
通过托管、劳务、中介、电商等服务形式,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集中运输等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以承包方式承接道路养护、绿化管护、家政等劳务服务,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条件的村集体成立物业、运输等经营性组织,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
屯留区余吾镇前后庄村紧邻余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借此优势,前后庄村组建劳务服务公司,统一向企业输送劳力,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0余万元。
物业经济租赁型——
区位优势明显的城中村,以及城郊公路、铁路沿线、工业园区周边村,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商业门面房等,通过出租、股份制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
文旅融合引领型——
利用古村落、名镇、名村等人文资源,山、水、峡等自然风光,以及红色革命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自主开发、合作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打造一批文旅小镇、康养小镇、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用文旅融合带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长。
王家峪村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带动了500多户村民增收,新落地的企业提供了40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在村里一年的务工收入就超过400万元。
联合发展创新型——
开展村企联合、村村联合、单位帮扶等,实现帮扶发展、抱团发展、跨区域联合发展。
产业旺,集体强。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长治广袤的田野上充满希望、勃发生机。(常珍珍)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