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温度”

——长治市以高品质公厕(驿站)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长治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清晨的上党门广场,晨练的市民热情高涨。步道上,太极爱好者衣袂翻飞;凉亭里,几位老友围坐闲谈;西侧刚拆去围挡的新建筑前,几位市民正踮脚张望着里面透出的暖光。“听说这以后能歇脚喝水,锻炼完不用急着回家啦!”王大妈的话语里满是期待,也道出了这座城市最朴素的民生关切。

这座被周边群众牵挂的建筑,正是长治市今年重点打造的一处“长治驿站”。从选址到落地,它的每一步都浸润着民生温度——市城市管理局梳理12345政务平台群众诉求,综合考量人流量、设施配套等十多项指标,邀请社区工作者、晨练爱好者开了多场“板凳会”,最终将原潞阳门路的“长治驿站”调整至上党门西侧。“群众走到哪,服务就跟到哪。”项目负责人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老人需要座椅”“带娃家长盼母婴室”等备注,“这不是简单的盖房子,是把需求刻进砖缝里。”

曾几何时,“找厕所难”是许多市民的共同记忆。去年,12345热线关于公厕的投诉达200余条,主要集中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老旧等问题上。“群众皱着眉的事,我们得放在心尖。”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元海波坦言。今年以来,一场以“小空间”撬动“大民生”的改造在主城区悄然展开。从拆除围挡的每一铲土,到安装母婴室的每一颗螺丝,每个细节都回应着“方便”之外的更深层需求。

标准化建设是这场变革的“基准线”。长治市起草出台《公厕管理服务标准》,主城区26座驿站统一更名为“长治驿站”,从洗手台高度到无障碍通道宽度,从绿植品种到便民箱药品清单,都有明确规范。体育公园内24小时开放的旗舰驿站堪称“样板间”,不仅外观设计新颖,内部更是功能齐全,1800平方米的超大空间,集休憩、应急、便民服务于一体,日均接待超千人,被市民亲切称为“街角客厅”,成为展现城市温度的新地标。“以前带孙子出来玩,总担心厕所脏,现在能在这儿看书、充电,比家里还舒服。”常来的退休教师李阿姨笑着说,她的话语正是市民对“民生工程”最生动的注解。

改造带来的改变融入市民日常。炉坊巷游园的变化最具代表性——原本藏在角落的老旧公厕,如今成了园林景观的一部分。“以前路过都绕着走,现在逛游园总忍不住多看两眼。”带孙女玩的张女士指着新挂的“三无两有”公示牌说,“无异味、无蚊蝇、无积便,有洗手液、有如厕纸,这标准实在!”据了解,主城区百余座公厕已完成标准化改造。

机制创新,则为公厕长效运维注入新动能。“公厕联盟”的推行便是生动注脚,沿街企事业单位、商超酒店纷纷打开“方便之门”。“以前逛街总盯着商场厕所跑,现在看见‘长治驿站’标识,心里就踏实。”在英雄中路购物的刘女士指着街角的银行网点说,“上周带孩子买奶粉,中途去了趟联盟厕所,干净得像自己家里的一样。”

管理体制的理顺,正为“长治驿站”的长效运行铺就轨道。拟实施的《理顺长治市主城区城市公厕(驿站)运营管理机制工作方案》,将打破多方管理困局,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运维”体系,还将引入市民满意度测评,确保服务质量。届时,主城区“长治驿站”服务品质必将更上一层楼,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城市客厅”。

小公厕连着大民生。民生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如厕时的安心、休息时的舒适,是被重视的归属感。长治市正以公厕(驿站)之变书写民生答卷,在细微处绘就“暖城”画卷,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日常点滴中触摸城市温度,感受民生厚度。(张瀚予)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