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碧水映照城市美景

——长治市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绘就和谐生态画卷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长治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夏日清晨,漫步长治“三河一渠”生态廊道,黑水河与南护城河交汇处的长子门公园内,孩童在亲水栈道追逐水花,银发老人在白色遮阳伞下话家常。谁能想象,这片充满生机的城市绿洲,曾是污水横流的小河沟。

“以前路过这里得憋气小跑,现在成了我和孙子的‘开心乐园’!”潞州区常青街道长子门村居民王爱莲的感慨,道出了万千市民的心声。循着她的目光,5米高的“静湖流瀑”倾泻而下,飞溅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彩虹,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在游弋,岸边绿树成荫,鸟鸣声声,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画卷。

这座占地300余亩的生态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展示长治生态治理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一汪清水背后,是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创新实践。水下,一根根白色的MABR膜强化净化管道24小时不间断工作,升腾而起的串串气泡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生态密码”。这是长治市住建部门2023年在“三河一渠”引入先进的MABR膜强化净化处理系统。市城市河道事务中心负责人靳利军介绍,这些管道通过特殊反应,能够有效降解水中富余的氧、氮等物质,配合水面漂浮物收集器与河道工人定时清理机制,使长子门公园水质稳定达到地表三类标准。

如今,长治市在“三河一渠”沿线6处关键点位、5.95万平方米的水域上,实施了MABR膜强化净化处理系统,持续净化城市“血脉”,让河道重现粼粼波光。

生态治理的深意,在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体系。紧邻“静湖流瀑”的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管控科普展示中心,以1260平方米的空间,成为生态智慧的“微缩宇宙”。室外,雨水花园、雨水桶等实体设施与科普长廊相映成趣;室内,巨型沙盘全景呈现74.8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城区,VR卡座、3D影院让市民“沉浸式”感受海绵化改造成效,人工降雨平台更直观演示内涝治理原理。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犹如“城市大脑”,实时监测数据,为生态建设装上“智能引擎”。

从一处公园的生态治理,到整个城市生态体系的构建,长子门公园的蝶变,正是长治生态治理的缩影。

经过多年的建设治理,“三河一渠”266个景观节点如珍珠般串联起城市水系,打造出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于一体的生态地标。从污水治理到生态修复,从科技应用到智慧管理,长治以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新路径。(贾志敏)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