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红点绿满庭芳

——长治市八义窑重燃炉火再现红绿彩瓷历史光华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长治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太行山麓,群峰之间,流传着一段泥与火的传奇,一场红与绿的交织,一曲匠与魂的回响……

坐落于上党区八义镇红绿彩村的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一楼展厅里,一盏制作略显粗糙的陶瓷小碗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里。

小碗直径14.5厘米,高5.5厘米。碗内,潦草的画笔勾勒出一条红色小鱼和一朵半绽的莲花,翠绿的花茎点缀其中,仿佛能看到鱼儿在碗中跃动,激起水波荡漾。整体图案主宾协调、繁而不乱,鲜活而有层次,浓浓的意趣蔓延开来。然而,谁又能想到,这只小碗竟诞生于1000年前。

这只“红绿彩鱼莲纹碗”的彩绘装饰是显著的八义窑传统工艺,彩绘特点以红彩为主、绿彩为辅,相得益彰,民间把这一陶瓷彩绘技法称为“描红画绿”,是八义窑宋金时期红绿彩瓷的经典代表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展出的八义窑宋金时期“白釉红绿彩碗”与之异曲同工。

八义窑的故事,始于宋金时期的微茫。

据《长治县志》记载,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八义窑兴起。到北宋后期,八义窑生产的“黑花瓷”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但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吉祥色红色,想在瓷器上呈现出来,却极其困难。

直到宋金时期,结合无数次实验与探索,八义窑的工匠们成功研发出矾红颜料,赋予瓷器鲜艳的红色,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在当时开创了中国彩瓷装饰的新天地,还为后续五彩、斗粉、粉彩及浅绛彩瓷的诞生提供了启示。

这一时期,八义镇窑火遍地,瓷店林立,客商云集,商贸繁荣,被誉为“北方瓷都”。

金大定年间,八义窑已发展到上百座瓷窑,红绿彩陶瓷成为“官庶皆用其瓷”的明星产品。明代,八义窑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主打产品是“八义窑碗”。1959年,当地开始半机械化生产,产品以碗、盆、罐等日用瓷为主,年产量最高时达10余万件,远销新疆、西藏等地。

在中国瓷器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八义窑红绿彩瓷无疑是耀眼的一笔。

一抔当地的高岭土,经过粉碎、醒泥、拉坯、上釉、彩绘、1280℃和800℃入窑二次烧制等12道流程72道工序,再加上独特的化妆土工艺,化为美轮美奂的红绿彩瓷,固有“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之说。因色彩纷繁、制作工艺复杂,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一度失传。

“我们家祖上就是八义窑窑工,曾掌握红绿彩瓷工艺,我和父亲想要再次打响它的名气。”李亚敏是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父李建平今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出于产业转型需要,2012年,曾经从事煤炭行业的李建平选择了八义窑红绿彩瓷项目,成立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并陆续建起八义窑文化博览园、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八义窑非遗生产基地。此时距离“八义陶瓷厂”停产歇业已过去近30年。

千年窑火重燃,李建平父子肩负起传承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这一珍贵文化遗产重任。

一次次查阅古籍古法,一次次试验配方,一次次寻访失散民间的老艺人……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里,从一批又一批烧制失败的瓷器,到第一件成品红绿彩瓷器出窑,10年间,李建平父子只努力做一件事,那就是恢复红绿彩瓷制作工艺。2021年,“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屏息静气,手起笔落。彩绘工作室内,彩绘师一笔一画,细细描绘、上色,一幅戏装美人面晕染渐显,冰冷的瓷胚瞬间有了生命和温度。

近年来,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在挖掘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先后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合作,推出一批批极具收藏价值的中高端红绿彩瓷产品。“随着机器和技艺的革新,我们的制作工序升级为140多道,制作出的产品质量更加稳定,颜色更加鲜亮。目前,我们的产品已有300多个品种,主要包括高档宴会瓷、日用餐具、茶具、会议杯、纪念礼品以及各种罐、瓶、盘艺术收藏工艺品等。”李亚敏说,公司的产品先后在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国际文博会、农博会、旅游展览会上获得20多项大奖,产品畅销大江南北,远销海外。

2024年4月,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产品亮相意大利佛罗伦萨手工艺品展会,200余件瓷器一经展出,瞬间吸引国内外参观者的眼球,惊艳众人的同时,被销售一空。

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李建平父子用实际行动回报父老乡亲的支持与厚爱。多年来,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为附近村民提供400余个就业岗位,红绿彩村也依托八义窑红绿彩瓷器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搞活乡村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从黑白的淡雅到红绿的绚丽,从山水人物的意境深远到花鸟鱼虫的栩栩如生,八义窑每一件作品都是对美的极致追求和表达。

“噼啪,噼啪……”从北宋初燃,到宋金鼎盛,再到今日余韵,八义窑,不仅是色彩与泥土的交响,更是历史与文化的长歌。它以静默之姿,诉说着太行山下的坚韧与智慧。在古与今的对话中,八义窑等待人们循着窑火曾经炽烈的足迹,聆听瓷韵悠长,感怀匠魂不朽。

八义瓷光,闪耀太行。(马蕾)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