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业兴日子甜
——长治市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村美业兴日子甜
——长治市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面貌焕新
文旅融合绘新景
特色产业铸品牌
文明新风拂乡村
蔬菜产业带民富
科技“铁牛”马力足
太行天路拓富路
诗画村庄,和美城乡。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一幅太行山水画卷铺展眼前。
看山,层峦叠翠;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雅静……放眼长治全域,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启“美颜”模式,处处村美、业兴、人和。
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长治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先手棋,分级构建产业体系、分类优化乡村布局、分型引导乡村配套、分步推进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谱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篇章。
美环境,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从“整治”到“塑形”,让和美乡村处处是景
乡村振兴,环境为基。
良好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长治市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以实施清理村庄残垣断壁、生活垃圾、村内河渠、农业废弃物、农户庭院,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不良习惯的“五清一改”整治行动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勾勒出村净、景美、人和的乡村图景。
从环境整治着手,让乡村有颜值。
青山叠翠,绿水绕村。
冬日暖阳,映照在潞城区辛安泉镇西流南村。白墙红瓦的院落,宽阔平坦的村道,道旁石阶深巷、亭台回廊、乌篷船摇曳、木质大风车旋转,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别有韵味。
走进西流南村,就像走进了山水画卷。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行走山水长治,一个个“西流南村”映入眼帘。
“一年见雏形、三年出成效、四年展新貌”,长治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工作要点》《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彰显太行山水风韵的和美乡村行动方案》,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围绕“一山一湖一水一路”示范廊带,布局建设49个省级精品示范村、345个省级提档升级村,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去年以来,全市2436个行政村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完成187个村环境整治、218个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任务,建设“四好农村路”602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460公里,完成农村改厕12203座。
从规划设计着眼,让乡村有气质。
严冬时节,漫步潞州区堠北庄街道下秦村,一幢幢民居白墙彩瓦,错落有致;穿村而过的道路干净整洁,平整宽阔;道路旁,浊漳河蜿蜒流淌,水清岸净;步入农家院落,院内整洁有序,窗明几净。
作为潞州区确定的精品示范村之一,下秦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完善村庄规划,先后建成高标准学校、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农民科技书屋、社区诊所、托老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文化广场、环湖路等,实现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盘大棋,重在规划引领。长治市聚焦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未来乡村建设不同阶段,开展乡村规划建设、村庄布局分类研究,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串村成链打造示范片、示范线。
2024年,建设的省级精品示范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已编制完成。
从资金保障着力,让乡村有底气。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
2024年,省级下达长治市“千万工程”项目补助资金2.91亿元,全部落实到县区。市级落实农业农村领域专项资金3.03亿元,下发“千万工程”奖补资金6600万元,对工作成效明显的5个县区和51个村分档进行激励奖补。12个县区总投资42.58亿元,建设各类项目1697个。
环境整治不停歇,乡村风貌焕新颜。截至目前,省级精品示范村、省级提档升级村的乡村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乡村医疗机构“空白点”实现动态清零。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436个,实现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
“路宽了,灯亮了,环境好了,生活越过越舒心,小孙子回来都不想走了。”沁县牛寺乡走马岭村村民王阿姨笑呵呵地说。
走马岭村历史悠久,是千年古村落,以曾是“晋商万里茶路”上的一个驿站而闻名。2024年,走马岭村被沁县确定为“千万工程”提档升级村,通过扎实推进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好风景正在变成“好钱景”。
“污水管网全覆盖了,厕所改造完成了,路面全硬化了,景观灯照亮了回家路,主干道也种满花草树木,你说这环境多好。”说起村里的变化,屯留区堰漕村村民津津乐道、喜笑颜开。
在长治大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域一特色的格局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兴产业,架牢乡村振兴之柱——
从“增量”到“提质”,让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一到夏季,沁源县长征村就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景色,漫山遍野的连翘、黄芩、苦参装点着村庄的风貌,更饱含着村民们勤劳致富的希望。
立足中药材特色资源优势,长征村引进中草药深加工产业、药妆生产线和药茶生产线,研发出“沁兰舒”系列植物护肤品和手工皂,形成一条完整的康养产业链。
产业兴,农民富。曾经,集体经济收入为空白的长征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4万元,群众增收笑开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长征村的改变,是长治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农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长治市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提升粮食产能,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筑牢“大粮仓”,切实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4年11月,襄垣县西营镇暴垴村百亩高粱地,一簇簇高粱穗粒饱满。在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中,摘穗、脱粒、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与往年不同的是,经过高标准农田打造,过去零散分布的“波浪田”已变成集中连片的“平整田”,土地宜机化率大幅提升。
粮满仓、天下安。长治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面积、增单产,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扛牢粮食生产责任。坚持把保障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紧盯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聚焦防灾和减损两端发力,强化政策和科技双轮驱动,推动面积与单产同步增长。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进度和质量两手抓,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秸秆还田、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2.97g/kg,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5.16等。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长治市全域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先后创建长子县、屯留区2个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以及潞城区、襄垣县、沁县3个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和1个市域科研基地项目。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量齐增”,面积和产量增幅全省第一。
——做优“土特产”,加快乡村产业链条升级。
从一粒种子到一瓶浓纯的口服液,经过选种、育苗、栽种、管护、收获到烘干、提取、包装、销售,经历时间的洗礼,潞党参完成了从田间到工厂、再到消费者手中口服液的“华丽变身”。
平顺县融通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立起从育苗到移栽、仓储,再到精深加工,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完整潞党参产业体系。“一链串三产”,一产增量、二产提质、三产增效。潞党参中药材产业作为天然的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已成为助力平顺县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良方”。
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特”“优”战略,长治市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全产业链发展粮食、畜禽、蔬菜、酿品、水果干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
在中药材产业方面,依托全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工优势,研发出多种特色中药材产品,如党参口服液、党参茶等;酿品产业中,以潞酒、黎侯宴等为代表,传承古老酿造工艺,塑造长治酿品品牌;肉制品产业以武乡绿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小河堡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引领,注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水果干果产业发展高端优质水果,培育干果加工业,为长治苹果、柿子、核桃、花椒等优质产品拓展增值空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擦亮“金招牌”,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发展。
借东风,展品牌。长治市120余家优秀企业携500余款优质农特产品,进京“扩圈”。
日前,京长对口合作长治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推广项目在京成功举办,长子青椒、潞城大葱、壶关旱地西红柿等长治代表性农产品精彩亮相,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
近年来,长治市注重农业品牌培育,实施品牌战略,以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为支撑,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2024年,新增北方水城牌沁州黄小米、威胜军牌党参、晋豆豆牌番茄3个“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长治市“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累计达10个。
酒香也怕巷子深。依托各类展会和媒体平台,长治市着力推介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先后组织“有机旱作·晋品”企业及特优农产品企业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展销会、展销活动12次。
“晋品”沁州黄小米走进上海,亮相中国品牌日,有关经验做法入选《新华智库研究》。
品牌赋能、渠道拓展、收入增加,联农带农、强农富农、共同富裕,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扬新风,铸牢乡村振兴之魂——
从“共建”到“铸魂”,让乡风文明生生不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长治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化服务项目,完善治理机制,以文化人,塑形铸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基层堡垒兜牢获得感——
“咱村机动地中有部分适宜机械化耕作,党员参与义务劳动是有积分的。”
“是啊,主动帮扶困难群众、维护环境卫生都算积分。这种方式鼓励大家多做实事,值得点赞!”
潞城区成家川街道黄池村党员们口中的积分,正是该村多年来坚持推行的党员积分管理制度。
小积分激发大活力。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党员、党员看支部。长治市牢固树立“抓党建、促治理”理念,不断夯实党建基础,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支部战斗力与党员素质。
长子县打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网格化管理、“一支队伍管执法”、村级荣誉体系建设等组合拳,推动各村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竞争态势。
潞州区结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持续深化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筑牢乡村振兴组织保障。
武乡县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构建“一网统筹、一网统管”治理模式,对基层治理“谁来抓”“抓不实”等问题进行靶向突破,实现党建“一子落”,治理“满盘活”。
党旗红、先锋亮、堡垒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地气接起来,实绩干出来。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和“贴心小事”得到有效解决。
文明乡风吹来幸福感——
美丽的漳泽湖碧波荡漾,饱含乡土气息的屯留道情高声吟唱。
“乡亲们不要走,说个笑话解忧愁啊。日头上来黑黝黝,黑娘养了个黑丫头……”在屯留区小南村,村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传统曲目《黑闺女嫁了黑女婿》,聆听传统故事,畅谈文明新风,乡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以“小家”带“大家”,以家风带村风,以村风树民风,以民风促乡风。长治市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文化墙、村民大会等途径大力宣传,通过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等制度约束,通过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加以引导,乡风文明如同璀璨的明灯,照亮了长治乡村振兴之路。
培育文明“星”风尚,激发治理新动能。每天清晨,壶关县寨河村村民宋学姣准时出现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小广场上,清扫垃圾,整理花草,清洗健身器材。“我评上了‘星级文明户’,就得好好干。”
村民宋学姣口中的“星级文明户”,包括爱党爱国、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孝老爱亲、文明风尚等十个方面。
充分发挥“星”能量辐射力,长治市通过评选授牌活动,让广大农村群众以“星”为荣,创“星”追“星”,在创评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家庭和睦,家风优良,撑起社会和谐稳定。
齐心共治带来安全感——
“我们村以村社联合、村企联动、村民联营助推田园生态综合体经济发展。”上党区西申家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玉霞说道。
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西申家庄村发动和引导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和治理,以“共治”推动村庄自治与德治,创造和谐人文生态环境,积极打造和美乡村。
乡村治,百姓安。创新乡村治理举措,长治市持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勾勒出“景美”“人和”崭新画卷。
从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邀请有威望的老党员、退休教师、乡贤参与村庄管理,到建立红黑榜、乡贤榜、积德榜,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再到利用“一张网治理”“党建+网格”等基层治理机制,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网格员开展信息采集、治安防范、纠纷调解、法治教育、邻里互助等,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乡风净、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一系列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让文明落地生根,融进干部群众骨子里,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如今,一个个生活宜居、环境宜游、发展宜业的和美乡村正阔步走来。
冬藏一粒,春发万枝,蕴势积力,春来大展。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春天的梦想。希望的种子,已播撒在田野和勤劳人的心田。
长治,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昂首阔步前行!(常珍珍 徐姗)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