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勇毅前行书写奋进新答卷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勇毅前行书写奋进新答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按照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居目的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治篇章。
2024
笃行实干
★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
GDP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各项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完成省下达任务。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2024年重点抓好以下十二方面工作——
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夯实稳增长基础
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着力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
●保持投资强度。统筹抓好已谋划储备的总投资6747亿元的2265个项目建设。重点实施“百项千亿”工程。
●优化投资结构。设立100亿元产业转型发展基金。重点实施985个产业项目,年度完成投资61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重点实施711个民间投资项目,年度完成投资550 亿元、增长 11%以上。
●加强投资调度。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做实做细项目“四库”。
着力构建一流产业生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LED光电、光伏、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健康、资源综合利用、通航、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增长 15%以上。
●全面优化产业生态。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用”七大要素提档升级、协同联动。积极争取建设国家产业备份基地。
着力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建设能源强市
●推动煤炭行业降本增效。原煤年产量稳定在1.7亿吨左右。煤炭先进产能稳定在95%左右,强化煤炭产销储运衔接,将煤炭产业打造成为“道地性产业”。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发展高端精细煤化工为方向,推动煤焦油高附加值成分提取等26个项目,建设国家级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225万千瓦。新增新能源装机60万千瓦。
●深化能源领域创新改革。聚焦“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持续加强能源领域治理,整体提升能源产业运行效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增强发展新动能
●激发创新活力。全面落实长治市支持科技重点项目7条措施,市级科技经费投入增加一倍、达到1亿元以上。
●打造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重点支持国家级光电检测、煤基合成油产品测试、植物萃取和转化等创新平台建设。
●培育创新主体。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20家。
●集聚创新资源。建设长治深圳飞地产业创新中心。深化省校合作,突出“人才+产业”导向,加大市场化招才引智力度。
着力优化消费供给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促进消费挖潜升级。推进10个核心夜间经济集聚区、10个夜间美食示范街区、5个地标性商业聚集区建设。
●叫响文旅康养品牌。推动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八路军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新增8家A级景区。用好“长治有礼”文创平台,打造文创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推进晋东南物流枢纽、现代零碳智慧医药仓储物流等项目建设,积极创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力争贷款余额增长10%左右,社会融资总量达到500亿元以上,金融增加值增长9%左右。
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三农”基础
●坚定稳粮保供。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9.7万亩,新增水浇地6.49万亩,建设10万亩吨粮田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5.16亿斤以上。
●发展特优农业。推进实施120个农业产业项目。推广优质谷子种植30万亩以上。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55 万亩左右。
●加快乡村建设。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39个精品示范村、322个提档升级村。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托管服务面积达到340万亩。
●深化巩固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着力深化重点改革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提升开发区发展能级。提升“三个一批”活动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
●持续创优营商环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增强民营经济活力。提升企业家素质,激扬企业家精神,成全企业家的创新创意创造。
●发展壮大经营主体。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户以上,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专业镇产值增长 16%以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
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深化京长对口合作。围绕建设革命老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拓展合作深度广度。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年签约项目投资额达到1500亿元,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60%以上。
●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度。支持重点进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力争新增10家外贸实绩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
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重点实施总投资536.9亿元的131项城建工程。
●增强主城区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推动梳理优化空间、畅通城市路网、提升功能品质、加快城市更新。全力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网规划,开工建设后湾水库供水工程。做好吴家庄水库前期。
着力强化生态保护
全面建设美丽长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PM_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 34微克以下、优良天数达到80%。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推进漳泽湖东岸水环境提升和周边环境整治,扎实做好浊漳河南源、石子河、绛河等综合治理。完成营造林 11.7万亩、水土保持治理45万亩。
●持续推动节能降碳。能耗强度下降2.5%以上,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清洁运输,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34%以上。
●促进教育扩优提质。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用长治优秀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凝心聚力。
着力维护安全稳定
牢牢守住发展底线
●狠抓安全生产。
●深化平安建设。
●加强社会治理。
(文字整理:王轶 李雨桐)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