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 凝聚最美志愿红
——长治市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部分获奖项目展示
微光成炬 凝聚最美志愿红
——长治市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部分获奖项目展示
获奖项目志愿者代表合影。司敏 石玉成 摄
分享志愿服务中的感人故事。 司敏 石玉成 摄
“蓝色微光·守护邻里”志愿服务项目
“暖阳联盟”志愿服务项目
“健康科普 爱心义诊”志愿服务项目
《四年》实景演出志愿服务项目
“奔跑吧!少年”志愿服务项目
■编者按
文明实践树新风,志愿服务展风采。
作为长治市2023年“12·5国际志愿者日”系列主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之一,12月4日下午,长治市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颁奖仪式在市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本届大赛启动以来,来自全市各县区和市直单位及社会公益组织的135个项目积极参赛,最终共有50个项目进入决赛。大赛的成功举办,选树出了一批专业程度高、服务群体广、社会反响好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有效引导了全市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之中,进一步推动长治市志愿服务工作向制度化、项目化、常态化发展。
今日,长治日报对部分获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展示,进一步分享志愿服务故事,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一等奖
“我爱我家”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项目
“我爱我家”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于2018年3月,致力于开展父母成长、女性成长、未成年人心灵护航、家风家建四大工程,服务于长治市广大家庭、妇女、未成年人群体,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五进”活动为服务渠道,找准家庭教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与家庭的契合点。
目前,“我爱我家”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已覆盖了全市各县区、基层单位、城乡中小学校、农村、社区、企业以及各个家庭。通过父母成长、女性成长、蓓蕾关爱、家风建设针对性解决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为群众传播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家庭教育技能。同时,“三晋家教家风馆”已接待全市各县区纪委干部、全市文明单位干部职工、全市文明校园师生家长等群体参观 142场,共计4610人次。
广大家长在“我爱我家”项目的帮助下实现了亲子成长的“四个提升”,即提升了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提升了家长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求,提升了广大家庭家风建设水平,提升了未成年人心理素质。“我爱我家”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项目经全国妇联组织部、全国妇联社会联络与交流合作中心专家评审,被推选为50个女性社会组织服务类展示项目。“三晋家教家风馆”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并受到全国妇女杂志的关注,予以报道宣传。
“温暖之声”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项目
“温暖之声”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项目由长治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实施,依托“温暖之声”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项目,带领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各项心理辅导危机干预工作。
该项目注册志愿者人数810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数68320小时,人均开展志愿服务时数84小时。项目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充分发挥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优势,吸收一批志愿者骨干和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人才,倡导鼓励广大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利用工作之余参与到心理志愿服务工作中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主题月活动,中高考心理辅导志愿服务,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未成年人学业规划指导,中小学校“幸福家庭大讲堂”讲座,为家长、社区、敬老院提供心理公益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针对网络成瘾、行为偏差、人际交往困境、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问题向中小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心理辅导,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心理中心的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成立以来,“温暖之声”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项目接受心理咨询服务200余人次,授课辅导200余人次,电话咨询300余人次,网络辅导10万余人次,“温暖之声”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项目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
“蓝色微光·守护邻里”志愿服务项目
“蓝色微光·守护邻里”志愿服务项目是一个扎根基层、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2012年4月,长治蓝天救援队正式成立该项目,并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文化体系。
运营过程中,该项目以“1+X”服务模式进行开展,项目中的专业讲师队伍和社区的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巾帼服务队、文明实践队等联合组建志愿者宣讲团队,培训居民学习基本救灾技能,并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地组建社区应急响应队,团队成员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海姆利克等急救技能,了解备灾、防灾、减灾知识,当危险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打通了社区应急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增加了大家自救互救技能,减少了身边灾害的发生,为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平安长治贡献了志愿力量。截至2023年8月,“蓝色微光·守护邻里”志愿服务项目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受益人数10万余人次,覆盖长治市各县区。同时,还与多个社区签订了联动机制协议,以志愿服务之力倾心守护百姓平安。
“奔跑吧!少年”志愿服务项目
2022年8月10日,潞城区潞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率先在辖区南华社区试点组织开展了“奔跑吧!少年”志愿服务项目。项目运营期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结合辖区实际细化相关活动方案,每周二至周日的早上7时准时在南华公园带领辖区青少年进行一个小时的跑步、体能专项训练、跳绳等体育健身运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健身体育平台,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同时,志愿者们还在运动中向孩子们传递互帮互助的精神理念,讲述文明礼仪,弘扬时代新风,并在每季度组织策划开展一次趣味亲子活动。
项目的有序、有效开展得到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2023年7月,“奔跑吧!少年”志愿服务项目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潞华街道的南华社区扩展至其他5个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内容也进一步丰富,志愿服务成效更加凸显。截至目前,该项目服务对象达500余人,平均每天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的青少年达200余人。寒暑假期间,参与人数更是不断攀升,辖区很多青少年能够全程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奔跑吧!少年”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体育运动,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了解,提升了街道的活力和影响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心灵种树—生命教育”志愿服务项目
“心灵种树—生命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创建于2015年3月,是一个面向广大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项目。该项目由11人组成的团队负责实施,常年深入全市各大中小学校、街道社区、部队、企事业单位,在线下线上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项目针对当前“生命教育的缺失”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志愿者从“生命的我”视角出发,带领青少年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本源,运用大量事例,让大家全面认识生命是宇宙中最幸运、最珍贵、最神圣的,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影响广泛且良好,多次成功干预青少年自杀及自杀未遂事件,帮助大家珍爱生命、找到使命,让生命发光。活动开展后的调查问卷显示,受众对生命的认识提升率达90%左右。志愿者在市电台《心情聊吧之心灵种树》栏目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直播;深入壶关、黎城、上党区、潞城区、屯留区服务留守儿童;为市人民检察院涉事未成年人举办生命教育讲座等,收到显著效果。
项目实施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100余次,服务对象线下15000余人,线上约50万人。 “心灵种树—生命教育”项目提案被市“两会”采纳。
二等奖(部分)
“暖阳联盟”志愿服务项目
“暖阳联盟”志愿服务项目吸引了38个爱心商家加入,开展关爱帮扶志愿服务活动82次,为40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了关爱和帮助,引领屯留区志愿服务新风尚。
“暖阳联盟”志愿服务项目旨在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帮助,特别是关爱孤寡老人,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关爱贫困学生,为他们提供经济帮助,解决上学难题。
服务项目运用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进行推广,合理有效利用媒介来推动“暖阳联盟”的发展。创新志愿者积分手册制度,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屯留区通过启动“暖阳联盟”志愿服务项目,整合一批热心公益、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心商家,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元化帮助,推动商家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商家、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做好志愿服务引领,坚定不移走好扶贫济困之路,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助,同时启动“扶志”计划,为困难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帮助更多困难家庭实现稳定收入,并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循环系统。
“丹朱管家”志愿服务项目
“丹朱管家”志愿服务项目是由长子县各小区居民、社区(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文明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文明巡检、文明劝导以及常态化志愿服务,形成日日有行动、周周有小结、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激励、年终有表彰的长效化、常态化文明服务格局,引导和督促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新局面,从而叫响“丹朱管家”“绣美丹朱,你我同约”志愿服务品牌。
“丹朱管家”志愿服务项目除了开展文明巡检、文明劝导等常态化志愿服务,还精准设计宣传宣讲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包括“丹朱管家”志愿服务“小板凳”宣讲小分队每周二进村(社区)文明宣讲、每周四文艺文明宣传小分队进村(社区)文明宣传,组建“小喇叭”文明宣传小分队、骑行文明宣传小分队、夜幕下志愿者小分队,常态化开展文明宣讲。
截至目前,开展文明劝导46000余次、发放宣传单30000余份、举办文艺宣传演出16次、文明宣讲4次,覆盖街道商户2000余户、60余个小区、居民40000余人。
“健康科普 爱心义诊”志愿服务项目
“健康科普 爱心义诊”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义诊服务、健康科普讲座、健康延伸服务等,树立了健康医疗实践服务理念,增强人民群众“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健康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普及健康科普知识,积极指导群众建立合理、科学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健康养生习惯。
通过志愿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与义诊团队建立了点对点的医疗服务和卫生健康知识获取渠道。服务对象获得了免费医疗专家就诊、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健康保障等服务,实现了不出门就可以享受到诊治服务、健康预防、健康科普等,清楚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并得到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项目由专业协会运营管理,保证了项目运营的流畅性及延续性。项目核心成员20余人,组织团队稳定。有固定办公场所,服务时间和次数则根据不同的服务群体合理安排志愿健康团队,能够及时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
三等奖(部分)
《四年》实景演出志愿服务项目
《四年》实景演出志愿服务项目以保护、开发、建设武乡县下北漳红色文化资源为前提,以实景演出市场需求为方向,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建设以乡村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为主线,集文艺演出、休闲度假、红色主题教育、养生居住等活动于一体的生态宜居村。
《四年》根据抗战时期一个真实故事改编。剧情简单,但演员们真情实感的表演令观众热泪盈眶。该剧共四幕,时长27分钟,全剧由讲解员和下北漳村民共同演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生动再现了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继承了鲁艺的优良传统,弘扬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四年》实景演出志愿服务项目正式上演至今,已演出35场,场均观众100余人,备受好评。项目实施以来,参与志愿者40人,35岁以下志愿者28人,服务对象10000人。通过开展别开生面的“体验式”红色文化学习活动,能更快地把观众拉回当时的情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抗战时期的感人故事,对武乡这个革命老区的历史更加了解,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对红色文化的热爱更加深厚。
“老”来府前志愿服务项目
襄垣县府前社区“老”来府前志愿服务项目坚持“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资源”的服务理念,以专业服务为切入点,结合自助、互助、共助的服务框架,围绕文化娱乐、信息咨询、身心健康、生活照料四个方面,为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常态化服务,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为老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
项目依托社区居家养老驿站,与3家社工服务站结合,为不同老年群体上门提供专业服务。与驻区单位、商户、物业公司共同开展慰老主题活动,在全社区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项目的开展让老年人有了归属感,找到心理依靠,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邻里交流。项目启动至今,参与志愿者3000余人,先后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千余次,专项惠老服务活动300余场,为辖区孤寡、残疾老人等提供各类上门慰老服务千余次,发放爱心购药卡128张,项目辐射覆盖辖区老人3000余人次。(赵彦红 郜盼 王晶晶 李盼)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