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改赋能 匠心筑梦
——长治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综述
产改赋能 匠心筑梦
——长治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综述
科学推进 专题部署
全市建立企业工会3731家,覆盖企业4208家,发展工会会员612335人,其中产业工人会员486285人。
职业能力建设投入达到2.9亿元,共计培训35.03万人次,其中11.49万人取得了合格证书,培养“全国技术能手”45人、“三晋技术能手”186人,帮助15.62万名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
推选国家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49个,命名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45个。
连续举办4届长治技能大赛,产生155名“太行技术状元”和1226名“太行技术能手”。
全市各级工会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岗(室)872个;参加“五小”竞赛的企事业单位4358个,参赛职工72万多人,收集优秀项目成果1037项。
“咱们工人有力量!”
这昂扬的旋律曾伴随共和国的成长,点亮了一个时代。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征程万里风正劲,产改路上马蹄疾。自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来,长治市把产改工作列为市委重点工作,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一条主线,改革一体推进。长治市把做好产改工作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和推动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政治任务,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全过程、各环节、各领域,通盘谋划、一体推进。
一项工作,多方联动实施。长治市坚持重心下移,抓牢组织、人员和载体,牵住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断创新发展,有效提升工会干部战斗力,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为产改夯实基底。
一支队伍,持续接力升级。长治市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工会组织的战略任务,积极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行动,建立培训交流机制、分类指导机制、评价考核机制等,全面推进产改政策落地生根。
六年栉风沐雨,六年砥砺前行。全市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时代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铸就新的历史伟业的新征程上实现价值、展现风采。
思想引领 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中国梦劳动美——产业工人之歌”主题摄影展尽显劳动的价值美、力量美;
一线重点项目工地举办的“劳动者之歌”文艺汇演歌舞欢腾、精彩绝伦;
“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有“知”有味,入心入脑;
……
一系列具有浓厚“红色”氛围的活动,正是长治市加强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切实肩负起引领广大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的真实写照。
以铸魂为根本,以党建为引领,长治市坚持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学习宣讲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唱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奋进之歌。围绕打造“有理想守信念”的产业工人队伍,突出使命感,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全过程、各环节、各领域,通盘谋划、一体推进。
坚持“一盘棋”布局。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成立产改协调小组。10月26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产改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市委副书记定期调度和督促指导。
市县均建立健全了产改协调小组组织架构,市级产改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达到26个,先后5次召开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部署会,细化考核指标,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形成了党委领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忠将产改工作作为调研课题,并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推动产改工作落实见效。
坚持“一张图”作战。市委高度重视产改工作,组织相关单位统一调研、起草方案、征求意见,科学制定全市产改方案,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市总工会成立产改专班,挂出作战图,明确时间表,列出任务单,做到部门联动化、交流现场化、市县一体化。
坚持“一面旗”示范。长治市高标准制定产改示范点创建标准,确定36家产改示范单位,鼓励基层和各类企业在“破解机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首创先试,分批次、分重点,循序渐进、典型引路,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校企紧密合作、产教高度融合,全市20多所公办职业院校与1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协同育人协议,强力推进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
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融思想、融规划、融人才,充分凝聚起全市上下各方合力,让“同心圆”越画越大,快速推动长治市产改工作向着更加稳健、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赋能成长 产业工人有为有位
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山西振东产业健康集团有限公司会议室座无虚席,上百名职工主动放弃休息,前来“充电”。在这里,从生产经营到“心灵鸡汤”,方方面面都可以讲。
振东集团提出“把企业办成一所学校”,将所有岗位编入生产、科研、中药材等14个系,通过“导师制”“师生互促”“主题论坛”“全员竞聘上岗”等机制,鼓励职工在各产业、子公司、团队之间“跳槽”,多维度提升职工综合素质。
知识越丰富、技能越娴熟,产业工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市总工会坚持理念、模式、方法、机制创新,打出技能培训“组合拳”,让培训围着产业转、培训跟着需求走,帮助产业工人实现从“工”到“匠”的蝶变。
技能培训,人人持证——
长治市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优势,加快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助力产业工人建功立业。
市总工会、市人社局联合成立长治工匠学院,依托长治技师学院建设,致力打造区域内优质高技能人才综合培训基地,承担工匠人才培育的重大任务。沁源县成立全市首家县级工匠学院,着力打造职工技能培训、素质提升、就业创业孵化平台。
启动太行高技能人才发展工作联盟,建立“一办、五组、十分盟”组织架构,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打造服务本地、辐射区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6年来累计职业能力建设投入达到2.9亿元,共计培训35.03万人次,其中11.49万人取得了合格证书,培养“全国技术能手”45人、“三晋技术能手”186人,帮助15.62万名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
精心打造“太行技工”“太行家政”“太行好手艺”等劳务品牌,一批彰显地域特色、乡村特色、文化特色的潞州堆锦、黎城黎侯虎等专项技能,帮助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技能增收。
以赛促改,由“工”变“匠”——
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市总工会积极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把劳动竞赛办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生产一线。
自2018年以来,长治市连续举办4届长治技能大赛,涵盖65个赛项,带动3万名城乡劳动者、企业职工参与技能提升,共产生155名“太行技术状元”和1226名“太行技术能手”,全社会劳动者学技能促就业、行业企业大练兵大提升蔚然成风、风清气正。
市总工会将群众性“五小”创新竞赛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充分发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以点带面掀起创新热潮。共推选国家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49个,命名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45个。
在全省率先开展“创新工作岗”创建活动,促进“五小”竞赛工作实现竞赛群众化、管理智能化、内涵科技化、人才高端化、成果产业化、服务多元化提质升级。6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岗(室)872个;参加“五小”竞赛的企事业单位4358个,参赛职工72万多人,收集优秀项目成果1037项。
创优环境,引凤来栖——
先后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太行英才计划”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树立“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为培养高技能人才,长治市设立人才服务站,成立“三晋英才”工作室,设置众创空间,为各类人才发展、高端人才集聚、高新技术研发等搭建平台。
“产改”赋能成长,“千里马”竞相奔腾。目前,在长治智造的新征程上,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蓬勃涌现。
建强组织 产改活力不断迸发
拿出手机,轻点指尖,工人们便可以在“智慧工会”工作平台上进行阅读、办公、学习等活动,这便是市总工会创新探索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带来的一大改变。
“‘智慧工会’建设是工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路径,我们要学会用信息化手段掌握职工的需求动态、畅通职工的沟通渠道,‘全天候’服务好职工群众,使工会工作更贴近基层、更符合职工群众的意愿。”市总工会负责人道出初衷。
阵地强,服务优,力量聚。把产业工人最大限度地组织起来,即是这项改革的当务之急。市总工会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全面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领域更广泛——
大力开展“工会组建月暨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扎实推进货车司机等八大群体入会工作,把省总工会地税代征未建会企业、快递物流公司、百人以上非公企业作为重点领域抓组建,以多种形式深入推进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两年来,各级工会先后指导成立71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新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会员23750名,实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组织建设全覆盖。
推行网上申请入会、集中入会、工会联合会直接发展会员等做法,广泛吸收会员,推进会员实名制登记,进行动态化管理,逐步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精准统计。据悉,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企业工会3731家,覆盖企业4208家,发展工会会员612335人,其中产业工人会员486285人。
建设更规范——
基层工会离职工最近,联系职工最直接,服务职工最具体,是工会各项工作的落实者、组织者、推动者。“基础牢固,方可行稳致远。”秉持这一理念,长治市总工会下发了 《关于加强和规范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通知》,深入开展创建“六有”工会标准化,有效规范基层工会管理体制。
活动更丰富——
指导开展“五个一”基础工作,基层工会每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和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开展一次工资集体协商、一次劳动竞赛、一项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积极开展工会“春送岗位” “夏送清凉” “金秋助学” “冬送温暖”工作,实现帮扶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管理更智慧——
坚持把工会实名制数据库建设作为打造“智慧工会”工作平台的重要支撑和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新型渠道落细、落实。“智慧工会”工作平台已完成录入5548个组织、8029个单位、490089名会员。在此基础上,市总工会依托山西省职工网上学习系统,打造网上练兵平台,不断满足职工学习、企业培训、职业技能评价等多方需求。
如今,放眼长治大地,基层工会实力倍增、产业工人活力竞放。
权益保障 职工福祉全面提升
改革的终极意义是为了真正提升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在产改路上,长治市在产业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出实招、下狠功,让产业工人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长治市着力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性安排,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群团组织的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机制,12个县(区)配备产业工人兼(挂)职工会副主席28名,团委副书记16名,妇联副主席19名。
保障待遇权益,让产业工人更有奔头。市总工会建立健全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及支付保障机制,坚持每年开展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专项协议活动月,坚持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活动,签订女职工专项合同,切实维护产业工人的劳动经济权益。
做实暖心服务,让产业工人有归属感。建立完善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常态化帮扶机制,开展关爱留长过年外地务工人员专项行动,慰问重点企业、在建项目外地务工人员;积极开展“送清凉、送健康”活动,为困难职工子女送去助学金。
着力突出重点帮扶。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从住房供给、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切入,常态化开展“为农民工办实事”活动,推动农民工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同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不仅如此,长治市聚焦职工普惠服务,持续擦亮“惠”品牌。
聚焦户外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等劳动者群体“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现实问题,长治市整合资源建设“爱心驿站”235个。“爱心驿站”的建设数量、质量和受全总、省政府、省总工会命名的数量均列全省第一梯队前列。同时,积极筹划联合爱心企业开展“一瓶水,传递爱”公益项目,为在炎炎夏日里工作的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
从“心”关爱职工,建强工会职工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启动全市职工健康关爱“一平台、一体系”建设,聚焦职工群体健康关爱需求,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实用、优质的健康关爱服务;积极开展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活动,切实减轻患病职工的医疗负担,截至目前已开展16期,帮助患病职工28万余人次。
提振消费促发展,工会服务送心坎。市总工会联合达洋电器开展“惠职工·办实事”工会会员家电专项普惠活动,协调各厂家出资1600万元,补贴12000 台(套)家电产品,提升全市广大职工的生活品质,切切实实让广大职工群众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
“下一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产改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力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推进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持续增强工作合力,推动工作提质扩面,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持续推动长治市产改工作走深走实。”市总工会负责人说道。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
工人好,企业强。随着产改不断释放活力,长治市产业工人队伍将激发更大力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创新发展新篇章。(王晶晶)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