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脊歌壮美长治
——专访中国作协原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名誉主席刘兆林
太行之脊歌壮美长治
——专访中国作协原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名誉主席刘兆林
刘兆林,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主席团委员,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绿色青春期》、中篇小说《啊,索伦河谷的枪声》、短篇小说《雪国热闹镇》及散文集《高窗听雪》等,分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文艺奖、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 张海 摄
青年时期,一首《我们在太行山上》,让中国作协原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名誉主席刘兆林对太行山充满憧憬。“那时,我并不知道她的风景如画,也不知道这里有壮观的峡谷和挂壁,只是从文学读物上,对她产生深深的向往。”8月11日,第三次来到长治的刘兆林讲述他与太行山的故事。
真正的太行是什么样?直到花甲之年,刘兆林才在长治与太行相见,先后两次登上太行。
“一进太行山,心就跳得欢了,嗓子眼儿痒痒的,想喊。”刘兆林先后在《平顺喊山》《太行喊山》中,用一个“喊”字,表达他面对太行山时的激动之情。头一回这样喊,是在平顺县的太行之巅。放眼远眺,八百里太行如钢铁的波涛;第二回这样的喊,则是在壶关县壁立如刃的太行山大峡谷底,壑高沟深,雄伟擎天的太行山遮天蔽日,深深印刻在刘兆林心中。对太行山的喜爱有多深?刘兆林甚至给孙子起名为刘太行,愿他拥有“如山”的力量。
如今,踏入古稀之年,再次深入长治,更近距离瞻仰与解读太行山,给刘兆林带来了新的灵魂激荡。
在长治,他看到了太行的“硬骨”。曾有过从军经历,又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年,刘兆林对长治这片红色沃土有种特别亲切之情。“抗日战争时期,身经百战的八路军和长治儿女,英勇顽强、奋不顾身,杀得日倭闻风丧胆。长治儿女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和民族气概,使太行山从地理意义的‘天下之脊’升华为精神意义上的‘民族脊梁’,赋予了太行山全新的精神内涵。”刘兆林说。
在长治,看到了太行的“血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凝结成文化符号在太行山上镌刻,一个个历史的遗存闪耀着文化的光芒在太行山巅奔放。“不论是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等众多史前神话传说,还是千百年留存的古建,这些文化沉淀在沉默的山石和一草一木中,滋润着这方水土。”刘兆林甚是喜欢长治人的朴实敦厚:“山石的坚硬与文化的柔美交织,造就了长治人古朴中透着温润,敦厚中透着灵性的性格,让长治人在战争烽火中坚韧不拔,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艰苦奋斗,有的致力于‘国家重器’的研究,有的献身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着实令人钦佩。”
在长治,感受到了太行的“风情”。第三次来长治,走进太行山下漳泽湖畔,又是另一种心境。看看太行山下人民的新生活、新变化,成为刘兆林此次太行之旅的关注点。
十多年前的“平顺喊山”,刘兆林感慨平顺人“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座石头山染绿”的奇迹,对那石缝里长出的绿植发出赞叹。而如今,漳泽湖畔的栈道蜿蜒,亭台点缀,鹭鸟翩飞,更令刘兆林心旷神怡。与往日那一株株坚毅生长的绿芽不同,此时太行的绿,在刘兆林心目中,多了些柔韧婉约。“可以看出,如今,长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天蓝水碧,无山不绿,城在绿中,绿愈浓,城愈怡。原来的红色沃土上,如今处处绿色装点、生态富民,可谓‘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再写长治,就写长治红色的魂与绿色的根交融,写这片土地发展的不竭动力,写长治人民的幸福新生活。”刘兆林满怀期待。(贾奕)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