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党城镇群为集聚辐射带动 彰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魅力活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治实践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长治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依偎在山水的城市。图为长治市区远眺。 李宁摄

环城高速、国道、城市快速通道纵横交织,构筑起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长治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张国平摄

以58平方公里的漳泽湖湿地为“城市之肾”,以50平方公里的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天然氧吧”,以20公里长的环城水系为“绿丝带”,以遍布市区的公园游园和园林景观为“群芳争艳”,长治市的主城区俨然是一座风景如画的绿色家园,是一座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秀美城市。以主城区为辐射,快速通道与县城相连接,半小时通达圈将市中心与周边的7个县区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密集型的城市群。这就是正在崛起的上党城镇群。

在主城区与周边县城之间,是融入全国交通网的绕城高速通道和环城国道。而以这两条公路交通干线为纽带,是长治市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走廊。这里,不但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7个省级开发区;这里,不但积聚了全市的新兴产业,而且积聚了一批全国最大的产业基地,成就了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产业,有的还在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同时,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集中度不断提升,也辐射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使长治市成为全省经济实力强劲的城市和中部城市中经济活跃的城市之一。如今的上党城镇群,已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区位优势独特、基础设施完备、人流物流集中、产业规模集聚、辐射带动明显、经济增长强劲的区域,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治现象”。

以上党城镇群为集聚、辐射和带动,以“一城四区”为新型城市框架,以大县城建设为重要载体,长治市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大大加快,区域协同化发展全面提升,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日益彰显出城市的魅力和活力,而位居全省第二的经济实力,以及不断凝聚和提升的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则使长治成为我省“一群两区三圈”的重要枢纽,成为我省东南部的经济重镇、开放前沿和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长治市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动实践,也是长治市在奋进“两个基本实现”战略目标进程中迈出的铿锵步伐。

全力打造上党城镇群

地处上党盆地的长治市历来是一处宜居之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2.4%,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达45.7%,“东山西水”的天然禀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气候,使长治赢得了“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无扇之城”的美誉。而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市等一个荣誉更使这里声名远扬。

长治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毗邻环渤海经济区、陇海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优越位置。境内纵横交织的3条铁路运输线、郑太客运高铁以及5条高速公路和3条国道,航空运输辐射全国,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长治市还有丰富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这里拥有省城外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省城外最多的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特别是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赢得了全省最优的营商环境,获得了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先机,并成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南有中原城市群的国家布局,北有中部城市群的崛起,东有雄安新区和京津冀牵引,这是一个竞相发展、争先崛起的格局和态势。作为我省建设“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的重要节点,长治市积极顺应我省全面融入国家区域总体格局和城镇化战略布局的大势,紧扣省委对长治“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的发展定位,以开发区建设为主引擎,以打造上党城镇群为抓手,统筹城市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打造上党盆地城镇群步伐,全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以打造上党盆地城镇群为抓手,长治市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市县两级高标准编制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稿,深入落实多规合一,推动城市发展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引领高质量城市建设。以潞州区为核心、周边三区四县为中心,推进“1+3+4”上党盆地城镇群建设,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体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将城镇群规划为产城融合、山地文旅、生态休闲、现代煤化工产业等四大板块,打破行政边界,推动协同发展。以全面提升主城区能级为要求,长治市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更新,依托漳泽湖规划建设126平方公里的滨湖生态示范区,疏解老城功能和人口压力,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系统规划、有序推进老城区市政设施、片区、老旧小区等改造提升,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以推进“一城四区”一体化为要求,积极调整理顺上党、潞城、屯留三区财政、规划管理体制,全面梳理四区的工矿产业、水系流域、区位交通、历史文化等因素,推进多规合一,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加快形成四区一体化发展合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开发区为主引擎,加快主城区与各县城的联通融合,全力推进产城融合,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园区,引导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集群发展,全面提升上党城镇群的积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抢抓国家战略性机遇期和赋予长治的政策机遇,以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国气候投融资城市试点、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为契机,特别是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治与北京开展为期9年的对口合作,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上党城镇群的层级和水平。打造山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目前,长治市已形成了以上党城镇群为主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上党城镇群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占据了全市的八成以上,囊括了全市近乎全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有极具活力的区域经济群。

打通城乡一体化的“任督二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前提是必须有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

近年来,长治市以上党城镇群为集聚辐射带动,持续推进城乡路网一体化建设,上党城镇群域内的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国道干线全部贯通,其中与周边3区4县基本实现快速通道连接,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以构筑现代公路交通网络为要求,他们加快了黎霍高速、208国道改扩建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平遥—沁源—安泽高速、黎城—陵川高速、309国道改造等前期工作,持续推进市县快速通道建设。以公共交通均衡化为要求,开通了主城区与各区及重点工业园区、高铁站口、航空港口的公交通道,构建了市区统一的公交网络。以县城为推进市域城镇化建设重要载体,加大了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乡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县城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10个县区实现了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运营,7个县区实行了免费公交。

着力于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长治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主城区供水向周边县区延伸,市城镇供水集团在保障主城区供水的同时,承担潞城区、上党区及输水管道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务。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工程标准化建设,凡是能够纳入城镇管网延伸或区域规模化供水工程供水范围的村庄,全部纳入县级供水企业统一的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目前,全市已有10个县区完成“一县一公司”组建工作,上党、长子等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正在实施。积极推动主城区供热向周边县区延伸,陆续将潞州区、潞城区126个城中村、城边村纳入服务范围,主城区已基本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2022年启动了市县一体化集中供热工程,目前,长子县已接通潞光电厂的热点联产热源,壶关县正在实施市区供热主管网连接工程,预计今年冬季将实现热电联产供热。特别是今年省支持的上党革命老区散煤清零项目,将使28万农户实现集中供暖。

同时,积极推进充电桩建设,主城区和各县城分别形成了1.5公里和2公里服务半径充电网络。大力推进农村“以气代煤”工程,目前共接通农村用户29.6万户。主城区积极向周边县区提供高质量服务,现已全面接管潞城区、壶关县建成区的供气工作,年供气量达1.2亿立方米。积极布局充电桩建设,全市已配建运营充电桩5400个,实现主城区公共充电桩服务半径1.5公里,各县区主城区公共充电桩服务半径2公里规划目标,高于省定标准车桩比7:1的要求。

着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聘请同济大学专家团队,开展了乡村规划建设、村庄布局分类研究,已编制完成351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四好农村路”9600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线贯通,完成481个村电网改造、2354个村水利提升工程,路、水、电、网、文化场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户厕改造、垃圾收运等项目建设,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工程,乡村面貌不断改善。

以上党城镇群为主体,加速主城区向周边县城的延伸,长治市城乡一体化步伐大大加快,新型城镇化呈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做足均衡化发展功课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全面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长治市以改善公共服务为攻切入点,全力改善民生,兜牢民生基础,内外兼修,做足城乡均衡化发展的功课。

从构筑城乡居民共享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入手,长治在市县(区)两级建立了市民服务大厅,开通上网上办事通道,明晰了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时限,从房产交易到申请执照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全部实现了“一站式”办理。他们还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去年在全省率先成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为5600家企业办理首贷续贷141亿元,组建了全省最大的市级担保机构,担保总额达到36.5亿元,为企业发展和社会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让进城农民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开通了“长治好工作”就业服务平台,率先建立市级零工市场,有序推动县区零工市场全覆盖,在乡镇、街道设立“就业服务工作站”,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今年,长治市又成功争取到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示范项目。

解决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难是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和推进城镇化中的一大堵点。为此,他们统筹做好城乡各学段教育工作,以国家级“双减”试点城市为契机,狠抓优质教育资源供给。2022年,全市改扩建学校14所,新建学校2所,新建公办幼儿园12所。投入资金9.4亿元,支持每个县区办好一所高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联盟办学,12个县区组建教育集团9个、办学联盟66个、帮扶对子16个,涉及学校379所,初步构建了强校带弱校机制,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均衡。积极推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布局、提档升级,克服种种困难,在主城区周边规划建设用地,支持长治学院、长治医学院建设新校区,推动山西机电、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华北机电、长治技师学院整合为职业本科院校,吸附人口集聚,带动城镇化发展。

长治市是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内共有8所三甲医院,床位数1.97万张,医疗资源辐射到周边省市。着力于解决乡村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深入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全市12个县区医疗集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扁平化管理,12所县区综合医院、11所县区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124所乡镇卫生院、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436个行政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充分利用8所三甲医院比较优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长治市人民医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牵头成立两个医疗集团,分别托管潞州、上党、武乡等县区医疗集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还积极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联动长治医学院对5县78个农村派驻“第一村医”,在和平医院开设“互联网医疗部”实施远程预约问诊。

长治市是第四批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示范市。着力于创新养老模式,不断整合乡村养老资源,全市乡镇敬老院通过一个中心敬老院加三个区域性敬老院的“1+N”养老模式,由原来的91家优化整合为71家,各类新型养老模式纷纷走进社区,成为新型的居家和社会养老方式。

夯实城乡融合的产业基石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产业支撑是基础。

在推进产业发展进程中,长治市始终将城乡协同发展与产业融合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建设全国首批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以上党城镇群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以开发区为主引擎,以产业园区建设为特色优势,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规模,大力提升产业的集聚效应。全市以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和9家省级工业开发区为主体,已初步构建起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制造及应用、通用航空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了以高科华烨、中科潞安为龙头的光电LED产业集群,产值占到全省的93%,以潞安太阳能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集群,产值占到全省的73%,以振东制药为龙头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产值占到全省的60%,以潞安化工潞宝集团为龙头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去年产值260多亿元,并聚集了以北京龙兴中科国产CPU为核心的信创产业集群和以凯鑫电子、立讯精密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这些园区和产业的不断壮大,为新生代产业工人提供了新的就业平台,也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近年来,长治高新区、经开区仅立讯精密、凯松电子、高科LED显示面板3个项目,就分别提供了8000、5000、4000个就业岗位。

在推进城乡协同发展中,不断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以文旅产业发展为牵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景区品质,全市先后打造了24家A级景区,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61家精品民宿,旅游成为全市的新兴产业和乡村的骨干产业。市县两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造了壶山旅游度假区、振兴小镇、疑山森林康养区、卢医山文旅康养产业园区、壶关欢乐太行谷文旅综合体、平顺虹梯关通天峡景区6个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支持创建了文旅康养产业平台,不断壮大文旅康养市场主体。还开发了“乡村记忆、历史研学”体验之旅等10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使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目前,全市城乡加入旅游产业的人数为1.4余万人。

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长治以特色专业镇为抓手,在全市筛选了潞城碳基新材料、漳泽光伏制造、潞州LED制造、高新区信创、上党大健康医药等10个市级专业镇,“一镇一策”推动专业镇发展,形成了以平顺“上党中药材”省级专业镇为引领的“1+10”特色专业矩阵,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县域人口和经济聚集能力。目前,仅平顺“上党中药材”专业镇已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40家、专业合作社174家。以平顺“上党中药材”省级专业镇为扩张,市里还投资10亿元建立了山西(长治)中药材商贸平台,目前已有57家企业入驻。

以城带乡,城乡联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长治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化要求,具有区域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务实之举。围绕实现农产品高质高效、优质优价,长治加快发展壮大中药材、酿品等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将更多附加值高的环节留在农村,将更多增值部分留给农民,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各县区和62个乡镇成立了平台公司和产业联盟,推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去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沁县的沁州黄小米专业镇,依托龙头企业沁州黄集团,生产小米、米醋、锅巴等产品,年产值达5亿元,带动就业1万余人。

以上党城镇群为集聚辐射带动,通过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长治市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魅力和活力日益显现。这既是长治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中交出的亮丽答卷,也是长治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动实践。(李楠 文新)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