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珍宝“云端”呈现
——长治学院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守护古建筑
让文化珍宝“云端”呈现
——长治学院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守护古建筑
“我们到农村调研,跑了很多村庄,发现一些村庄保存有珍贵的古建筑,外人却知道得很少,正好我们学校有相关的专业,我们决心利用数字化技术把它们保存起来。”长治学院法律系副教授贺永泉说。
11月21日,长治学院e村兴团队利用3D扫描等技术,为潞州区多个村落古建筑进行数字建模,助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e村兴团队的努力,让深藏于山沟、村庄的珍宝从此有了“数字身份证”,在信息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助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2021年创办的长治学院e村兴团队,是一支由多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创新实践队伍,致力于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古建筑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解决方案。3年来,e村兴团队已为潞州区多个村落制作古建筑建模和数字漫游等相关产品。
“自然或人为破坏风险较大的古建筑,如潞州区及周边地区一些古建筑,是团队古建筑建模重点对象。”e村兴团队负责人张艺说,该团队已经在北董村尧王庙、梁家庄观音堂、关村炎帝庙、老顶山镇小罗村灵仙庙等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利用3D扫描技术对其进行了详细扫描,并制作了精确的数字化模型。
数字化建模技术是一种通过3D扫描和建模软件,将古建筑的结构、材料等信息数字化呈现的方法。通过这种技术,可以精确记录古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包括砖瓦的纹理、木雕的花纹等。这些数字模型不仅可以完整保存古建筑的风貌,还可以让大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古建筑魅力。
潞州区北董村尧王庙,是一座明正统年间重建的四合院庙宇。庙内的大殿称帝尧殿或尧王殿,坐北朝南,呈方形布局,无梁无架,以檐顶斗拱向里伸出,重叠五层,形成庞大的木构斗拱式藻井。这种建筑形式既可以将上层梁架隐蔽起来,又可以作为神像的宝盖,设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为给北董村尧王庙制作数字化模型,e村兴团队用了三周时间。大学生们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拍摄,获取尧王庙的全景图像;通过激光扫描设备获取建筑物的三维点云数据;利用C4D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生成逼真的数字模型。
潞州区关村炎帝庙,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正殿既有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的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其东西山墙的壁画、木构件上的彩画及屋顶明代琉璃等,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关村炎帝庙古建筑结构复杂,部分细节如斗拱、飞檐等,使用常规的测量工具和方法难以获取精确数据,影响建模精度。e村兴团队在关村炎帝庙建模过程中,人工进行大量的优化工作,去除噪点、修补漏洞、调整纹理等,用时45天生成数字模型。
珍宝“云端”呈现获点赞。目前,长治学院e村兴团队将已完成的古建筑建模上传到抖音、快手和小红书,供人们近距离感受长治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引起网友浓厚的兴趣。其中,在抖音共上传28个视频,其中4个为建模视频;在小红书共上传27个视频,其中4个为建模视频;在快手共上传4个视频,其中3个为建模视频。
“e村兴团队深入村庄实地调研时,如果发现符合建模标准的古建筑会找村里交流,村里有关负责人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并且对团队制作古建筑数字模型提出看法和建议。”张艺说,2023年7月,e村兴团队的目光锁定潞州区王公庄村古建筑群。该村庄古建筑具有鲜明的长治地域特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但随着时间流逝,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破坏。此后,e村兴团队与王公庄村进行村校联动,建立“潞部落数字乡村智创工作室”,为将王公庄村的古建筑群、村落布局全部还原在线上体验馆内,游客只需佩戴VR眼镜,就能足不出户参观村落。
“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文化工作。”贺永泉说,除了数字化建模技术,e村兴团队还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大量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努力打造属于长治地区的乡村文化和古建筑数字档案体验馆,搭建起涵盖观摩旅游、文创产品及土特产销售等在内的数字化平台,为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梁成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