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抗旱保苗解田“渴” 助农稳产保丰收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哗哗哗……”在法中乡的千亩玉米套种党参种植基地,连片的“小白龙”如同银色丝带穿梭在田垄间,清澈的水流沿着软管上的小孔均匀喷洒,滋润着干裂的土地。

“有了‘小白龙’,水管一铺,开关一拧,水流顺着软管直抵苗根,3亩地一会儿就浇完了。节水30%以上,这抗旱成本降下来,丰收的底气就更足了!”沁源县法中乡种植大户程增祥一边麻利地收卷着输水软管,一边笑着给灌溉工具点赞。

在沁源县田间地头,智能喷灌、送水入田、蓄水保苗的生动画面随处可见。农户们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操控着灌溉设备,奏响了一曲抗旱保苗的奋进乐章。

今年以来,沁源县雨量明显偏少,气温偏高,特别是6月气温偏高1.8℃,7月气温偏高3.6℃。为积极应对高温干旱天气,沁源县采取多项举措抗旱保苗,助农稳产保丰收。

为稳住“粮袋子”,沁源县科学预防,积极作为,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深入田间摸排,精准测定沁河及其支流两岸30米扬程范围内适宜浇灌面积约3.6万亩。共调配小白龙225台、水泵81台(套)、洒水车65辆,对灌溉设备全面检修、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让具备灌溉条件的农田顺利“喝”上水。 

“专家的指导给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学习了节水灌溉、一喷多促等技术,今年的粮食丰收又有希望了。”正忙着给玉米浇水的沁河镇闫寨村李大爷笑着说。

同步实施水浇地建设,全县现有0.5万亩水浇地,已完成喷灌、滴灌设施检修调试,智能化灌溉设备的应用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灌溉效率。同时开展沟渠清淤与渗漏渠道修补工程。今年计划新增的3000亩水浇地,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已基本完成,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农业抗旱能力。

为让农户科学抗旱,沁源县农业与应急、气象部门建立每日联合发布机制,及时更新天气、土壤墒情等动态信息。组建的6个农业技术服务小组下沉包联乡镇,指导农户调整播种策略,选用耐旱品种,开展种子处理、抢墒播种、地膜覆盖保水等技术指导,目前已深入田间现场指导170余人次。

当前,庄稼已进入关键,做好这个时期高温干旱天气的应对以及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加强对土壤墒情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旱策略。对于墒情较差的地块,及时增加灌溉次数和水量;对于墒情较好的地块,适当减少灌溉,避免因过度浇水导致土壤板结。”沁源县农业农村局科教与种植业科科长王志杰说。

沁源县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针对出现的病虫害等问题,及时给出防治建议,鼓励农民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因干旱引起的农作物减产损失。

人工增雨也成为抗旱的重要手段。沁源县配备11台地面增雨烟炉、两部地面增雨火箭,今年新购置增雨焰条700根、火箭弹300发,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24小时运行,严密监测天气变化。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6次,为干涸土地“解渴”。

同时,为守好“水杯子”,沁源县强化旱情监测预警,化身“流动水站”,各乡镇“送水到村到户”,对于水源尚可维持的村庄,实行定时、错峰供水,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同时,结合各村地形、水源特点,量身定制分阶段解决方案,从根本上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以更实举措守护民生底线与丰收希望。

下一步,沁源县将继续做好土壤墒情监测,落实落细关键技术措施,持续关注天气变化,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稳定,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眼下,抗旱保苗工作还在持续推进,从田间地头的灌溉身影,到山村院落的送水足迹,随着抗旱保苗工作持续“发力”,更多庄稼在甘霖滋润下焕发生机,为秋后的丰收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崔淏斐 张帆)

(责编:张文卫、林晓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