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果子的“丰收突围”
——看武乡县贾豁乡梅杏如何从小农经济“破圈”
一颗果子的“丰收突围”
——看武乡县贾豁乡梅杏如何从小农经济“破圈”
贾豁梅杏越红,王红飞就越忙。
6月中下旬,正是武乡县贾豁乡梅杏收获的时节。“忙,手机滴滴响个不停,一天上山好几趟……”说起前段时间的忙碌,王红飞嘴里念叨着,眼角却带着笑。
郭村、胡庄、古台……这些藏在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因为一颗颗小梅杏“闹腾”而忙碌起来。王红飞的身影总在果园和快递点之间来回转——作为乡里的电商大户,他手机里存着几十个种植户的电话,微信里全是全国各地的订单,裤兜里还揣着个小本子,记录着采摘多少、打包多少,活脱脱就是贾豁梅杏“丰收突围”的缩影。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些小果子还困在“肩挑背扛”的小农经济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郭村党支部原书记魏万富带领大家第一次在贫瘠的山岗上栽下15000株梅杏苗。那时候各家各户分散着种,好不容易等了六七年到了盛果期,梅杏熟了却没有销路,只能挑着担子赶大集,赶上雨天烂一地是常事儿。“最开始大家都是抱着‘试试’的心态。”魏万富回忆,“一亩地收几百斤,能换点油盐钱就不错。哪想到现在能卖到全国各地?”
三十多年来,贾豁乡人摸着石头过河,不光摸透了梅杏的“脾气”,还在产业路上慢慢蹚出了新路子。从一开始零散着种,到现在发展到1.5万亩,8000亩已到盛果期的梅杏树,一年能产300多万斤梅杏,产值达1000多万元。寒露后修枝、春分施有机肥、坐果后疏果、成熟前盯着天气预报抢收……这些几十年传下来的管护方法,如今都写进了乡里的“标准化种植手册”,从各家自己摸索变成了统一的模式。
“前几年还是各卖各的,今年乡里统一找销路,果子还没摘完,订单就排到地头了。”韩道沟村梅杏种植大户乔晋红想起丰收的场景,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
这份底气,来自贾豁乡打破小农经济的“组合拳”。2024年贾豁乡各村联合出资成立了山西豁达开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给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今年开春,梅杏树刚冒出花苞,乡党委就赶紧请来农业专家指导疏花疏果、提高品质,还早早琢磨“卖得好”的法子:乡领导带着样品跑展会、找客商,把散户的果子打造成“贾豁梅杏”品牌;村干部们在果园架起手机直播,展示梅杏“咬一口脆甜带香”的新鲜;像王红飞这样的“网红”则忙着汇总订单、协调物流,让大山里的果子接上互联网的“线”。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这小小的果子里便盛满了团结的力量,也承载着共富的希望。
“你看这果肉,细腻没渣,甜度正好!今天下单,两天左右就能尝到来自太行山的美味儿!”直播镜头前,郭村党支部书记冯永强举着梅杏吆喝,屏幕上“下单”提示不停滚动,一场就卖出5000多斤。县城的快递点里,贴着“贾豁梅杏”标签的包裹最多时一天发2000多件,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从“提篮小卖”到“电商爆单”,这颗小果子算是漂亮地“破圈”了。
为了提高梅杏的产业化、品牌化水平,贾豁乡搞起了梅杏冻干精深加工,投资70多万元在贾豁村建起梅杏筛选车间,推动梅杏产业全链条发展,带动梅杏产业提质增效。
“这些年我们还举办农耕文化、梅杏采摘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贾豁‘打卡’,全力推动梅杏全产业链发展。”贾豁乡党委书记李彤说,接下来会紧盯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用好梅杏资源引进龙头企业,把梅杏产业做大做强,让梅杏产业在链条上活起来,带动更多村民持续增收。
今年的贾豁梅杏已经卖完了,王红飞的手机总算不那么“吵”了,但他又忙着整理订单数据,和大伙儿盘算明年的计划:梅杏烘干机得再订几台,将梅杏熬成好吃易储存的杏酱,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阳光下,果园枝叶依旧繁茂,仿佛在孕育着下一个更红火的丰收季。而那些从分散到联合、从传统到创新的故事,正随着梅杏的香甜,飘向更远的地方。(孟桂芬)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