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立本 社团添彩 实训砺能
——沁源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多元育人之路
管理立本 社团添彩 实训砺能
——沁源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多元育人之路
2024年,沁源县职业高级中学对口升学本科上线14人,较2021年的1人实现跨越式增长,升学率稳定在92%左右。2025年,学校2025届毕业生就业推介会上,50余名学生与企业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正是学校践行全县三干会提出的“与企业联盟、行业联合、园区联结,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理念,通过多元育人模式结出的硕果。
细节里的成长密码
“早自习前有晨跑打卡,晚自习后有值班教师查寝,连课堂笔记都要按规范格式提交批阅。”高一(2)班学生董曜宾因表现好刚被评为“五好学生”,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职高管理松,来了才发现,从早操队列、晨会内容、教学管理再到实训操作流程,细节里藏着大学问。
董曜宾口中的“细节”,正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日常。班主任王老师在一旁整理着学生的实训手册,接过话茬:“我们推行‘一日流程可视化’,把武术操、劳动教育和社团活动这些环节都编进时间表。看似严格,其实是帮孩子们提前适应职场里的规矩,就像专业技能实训时要按规矩标准来,习惯了,将来工作才不容易出岔子。”
社团舞台上的闪光点
“规矩”之外,校园里的活力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职教活动周课程展示中,茶艺社团成员身着传统服饰,端坐在古朴茶席前展示盖碗泡茶技艺,带来一场视觉与味觉盛宴。“刚开始只是觉得穿汉服泡茶特别有韵味,练着练着就懂了其中的门道,现在已经能熟练冲泡不同品类的茶了。”茶艺社团成员孙艺轩捧着刚泡好的茶汤说。
剪纸社团内,红色的剪纸作品铺满长桌,生肖、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我们社团经常搞‘巧手剪韵 传承非遗’主题展演,这些作品都是大家一点点剪出来的。”学生侯慧洁拿起一幅蓝底白花的花卉剪纸介绍道,“你看这线条多细腻,刚开始练的时候手总抖,现在剪复杂的人物图案也不在话下,每次展示时听到大家夸我们的作品有文化味,特别自豪。”
武术社团的训练场上,成员们动作整齐划一,呼喝声铿锵有力。“我们不光练武术,还把沁源秧歌融了进去,既有力量感又有地方特色。”侯智宇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说,现在学校有活动,他们的表演都是重头戏,这可是职高生的“文化名片”呢。
这些社团就像一个个小舞台,让学生们在课堂之外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而这样的社团,学校足足有21个,其中茶艺、武术、沁源秧歌更是省级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它们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让大家在兴趣中培养特长,成为育人体系中鲜活的一环。
实训基地的“真功夫”
从社团活动室出来,穿过连廊就到了实训基地,这里的电光火石间藏着更多成长的故事。
矿山机电专业的实训车间内,王凯乐戴着防护面罩,焊枪在手中稳稳推进,火花四溅,工装袖口早已布满灼痕,眼神却透过面罩透出专注的光芒:“我在2024年省市中职组焊接项目比赛均获三等奖,这都是实训基地‘真钢板、真焊枪’练出来的硬功夫。”
“实训基地里的这些设备都是按企业生产标准配备的,连企业技术员都常来交流调试。学校一直在深化校企合作,引进‘校中企’,解决学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为学生搭建贴近生产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下一步,我校还将积极对接沁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园区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教务处主任阴志东说。
“学生在这儿练熟了,到企业上岗就能顶用。”正在指导学生的山西沁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技术员也笑着补充,我们“校中企”的项目里,不少学生跟着做过真实的宣传片剪辑,毕业直接就能上手工作,这就是“校企联盟”的实际成效。
多元赛道上的奔头
有了技能打底,学生们的出路也比想象中更宽广。
学校还推行“岗课赛证”模式,让企业实践与课堂学习交替进行,特殊焊接、界面设计、工程制图和网络设备安装与维护等“1+X证书”考试中,已有300多人拿到初级证书。
“既能考大学,又能去上班,技能在手心里不慌。”毕业生常子璇回校看望老师时,说起自己的经历满眼笑意。
她去年通过对口升学考上了本科院校,同学张宝林毕业后则进入了沁新集团。“我凭借在学校里积累的实战经验,现在工作了还能拿技能津贴,把学到的本事直接用到工作中,挺踏实的。”张宝林说。
负责升学指导的老师翻着今年的报考数据解释:“和普高比起来,我们的路更活泛。想深造的,能走对口升学,也能拼普通高考;想早点就业的,校企合作直接对接岗位,毕竟手里有技术,心里就有底气。”
从晨光中的早操队列到暮色里的实训灯光,沁源县职业高级中学的校园里,每个身影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答案。这背后,是精细化管理筑牢的根基,是精彩社团激活的潜能,是多元赛道注入的动能——合力之下,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山西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山西省中职管理四星级学校等。同时,学校的师生团队在近五年职业大赛也斩获29个省级奖项,用实力证明了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效。
正如校长高山常说的:“职业教育不是‘退路’,而是‘岔路’。在这里,严谨能成习惯,兴趣能变特长,技能能当底气,无论升学还是就业,孩子们都能带着一身本领,堂堂正正往前走。”(安璐)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