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看得见的乡愁记忆

——壶关县以微改造推动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从壶关县城驱车向北,十几公里的山路蜿蜒如带。转过最后一道山梁,土河村便跃入眼帘:青砖黛瓦的民居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斑驳的黄土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宛如一幅立体的水墨画。

踏入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仿佛一脚迈进时光的回廊。

土河村地处壶关县集店镇东北部,自明代建村,近600年岁月在此沉淀。村内遗留有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50多处传统风貌建筑,保留了大量村落格局、建筑选址、宗族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唐代墓葬的陶俑残片藏着盛唐风华,摩崖石刻的斑驳文字记录着岁月沧桑,赵氏祠堂的喜鹊木雕保留着清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赵家大院、当铺院、斗杆院等合院建筑,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村落的肌理脉络,构成一幅古朴而动人的历史画卷。

这些融合了当地特色的窑洞与砖瓦房,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建造,既有三合院、四合院的规整布局,也有穿堂院、套院的精巧设计。宋诚云院的“主院套小院”结构,赵培祥院的“连环穿堂”布局,处处体现着古人“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居住智慧。

2023年,土河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你看这斗杆院的墀头雕饰,图案历经百年还这么清晰。”村党支部书记马东红指着一处门楼装饰介绍。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嘈杂声响。“我们正在对古民居群进行微改造。”马东红解释。

来到正在修缮的古民居群,只见几位工人正踩着脚手架,手持软管仔细冲刷着墙体,青灰色的砖缝渐渐显露出原本的轮廓。墙根处散落着新运来的木檩条,这些即将替换老旧构件的木料,正等待着成为百年老屋新的“筋骨”。

在赵永水院,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揭开破损的瓦片,剔除朽坏的椽子,每一块拆下的旧砖都被编号归类,以便修复时“原位归安”。

“修缮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给老房子‘治病’。”壶关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郭海燕蹲在施工现场指着一处断裂的木梁说,“主要进行房顶修缮、主体加固、墙体冲刷、门窗更换及地面修复等工作。”

这些传统古民居承载着土河村的历史记忆,通过结构加固和风貌恢复,既能消除安全隐患,也能让后人直观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体现价值特色。

这项始于今年4月的修缮工程,如同为古村“舒筋活络”,让藏在太行深处的传统村落在时光褶皱里重新舒展容颜。

修缮古建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能。

近年来,依托中国传统村落、省级旅游示范村的金字招牌,土河村不断探索保护与发展新路径。

“让古建重新‘呼吸’,不仅是守护看得见的乡愁,同时也是把乡愁转化为发展动能,为村民铺就家门口的致富路。”马东红介绍,这次微改造还承载着古建活化利用的长远规划,未来村里打算引入专业团队,把闲置古院落打造成特色民宿、非遗工坊,让散落的历史遗产串联成文旅线路,吸引游客循着唐陶俑残片、摩崖石刻、精美木雕,感受土河村的独特魅力。

晨光漫过斗杆院的飞檐,工地上此起彼伏的敲打声与山风共鸣。这座藏在太行深处的古村落,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发展动能,将延续了几百年的故事写出崭新篇章。 (牛佳锡)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