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区五马街道“四维融合”激活乡村资源“一池春水”——

红色引擎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核心阅读·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潞州区五马街道北山头村青砖灰瓦的明清古建上,村民李建国已经开始打理自家民宿的庭院。这个昔日以传统种植为主的城郊村庄,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探索出打造特色民宿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发展新业态。五马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树明指着墙上的规划图说:“我们正以党建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书写着‘四维融合’的新篇章。”

组织赋能:锻造乡村振兴“先锋矩阵”

头雁工程激活“神经末梢”。在潞州区五马街道焦家庄村的会议室,每周的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总是座无虚席。近年来,焦家庄村坚持以建强一个支部堡垒为引领,织密三级网络为手段,建好五支队伍为抓手,探索打造了“1+3+5”农村网格治理新格局。通过推行党群联合议事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大学生、网格员、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的引领作用,共商共议发展思路,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街道党工委通过“擂台赛+考核比”双重检验机制,推进各村展示乡村振兴成效,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创新模式加强基层治理。在香阅四季社区的“暖新驿站”内,一场法律咨询活动正有序开展。该社区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将“嵌入式”服务功能融入小区党群服务站,精准整合服务资源,全力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便利。近年来,香阅四季社区以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为导向,聚焦绿嘉园便民市场、养老院、秦家庄小吃街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高聚集区,倾力打造新就业群体“暖新驿站”。自运行以来,该驿站累计提供政策指引、法律咨询、安全宣传等服务达500余人次,共同谱写社区和谐发展新局面。

制度创新释放“乘数效应”。秉承“精准考核、奖惩分明”的原则,五马街道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将考评结果与年终目标绩效考核相结合,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制定并落实一系列农经管理制度,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规范有序。这些制度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产业蝶变:构建城乡融合“经济生态圈”

商贸经济点燃城乡活力。沿着塔岭山蜿蜒的旅游公路,“中山别院”的老板张艳正在准备当天的特色午餐。依托塔岭山沿线的区位优势,五马街道大力支持各村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夜市经济”。沿山6村利用闲置农房,打造“半山听雨”“中山别院”等民宿小院,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山下4村则依托马坊头商业中心和秦家庄便民市场,培育“秦家庄小吃街”“焦家庄烤全羊”等夜经济品牌,不仅拉动了城市消费,也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林经济打造特色品牌。 街道盘活现有集体资产,整合山林、果园、“四荒”等资源,实施老旧果园改造工程。南山头村引进梅杏100余亩,北董、中山头等村对苹果、桃树进行品种升级,成为东山果园经济的新引擎。同时,喜峰村立足特色农业,创建“喜峰采采”品牌,发展车厘子、草莓、葡萄等特色采摘农业,种植户每亩每年可增收4-5万元。

文旅经济激活沉睡资源。 近年来,五马街道充分利用辖区内的“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打造东山文旅综合体。北山头村的民宿“半山听雨”,不仅保留了明清式建筑风格,还提供了传统文化体验和美食服务,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点。街道注重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将辖区的明清古建、老宅与传统文化、餐饮服务、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紧密结合,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北山头农业科技园、天之园田园综合体、中山头秋谷里露营地、北董小蜜桃研学基地、山野里露营跑马场等景点,已成为潞州区新晋网红打卡地。

城改经济释放发展红利。五马街道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城改经济发展。马坊头村立足城市南郊核心区,抓住城南商业发展空挡,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幼儿园、全季酒店等业态,带动集体增收300余万元。秦家庄南都新城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届时将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生态嬗变:绘制绿色发展“实景图”

基建攻坚破解“成长烦恼”。五马街道先后完成辖区6村2970户的集中供热改造,实现辖区12个村、社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同时,完成辖区4村18.65公里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对辖区6村12条破损公路进行了修缮,对4村23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有效解决了过往道路坑洼积水、通行不畅等问题,极大提升了居民出行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人居环境治理的“五马模式”。“现在我们村比城里小区还干净!”北山头村村民陈大爷说。五马街道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有力举措,围绕“五清一改”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突出治理死角盲区,建立“日常巡查、交叉检查、定期抽查”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助力乡村环境再提升;同时,精致打造东南外环沿线各村外立面景观,集中对沿线进行了“白化”“硬化”“美化”,切实提升沿线景观效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辖区环境的持续提升,切实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辖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铸魂:培育乡风文明“新范式”

在北山头的农事亲子体验基地,“90后”传承人小刘正在展示连翘茶制作技艺。街道组建的“文化挖掘专班”,整理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古建修复+活态传承”,北山头村明清古建群游客量同比增长300%。五马街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南石槽村的塔岭山奶奶庙、祖师庙,中山头村的龙王庙、滴谷寺等。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暮色中的塔岭山,蜿蜒的旅游公路宛如金色丝带,串联起星罗棋布的产业明珠。五马街道用“党建红”引领“发展红”,以“生态绿”滋养“产业金”,正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景。随着南山头旧村改造、中山头村民宿等新项目的谋划和落地,这个太行山乡的振兴故事,正在续写更精彩的篇章。(韦婧)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