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逐绿而行 书写沁河之畔“生态答卷”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 行至沁河之畔,沐浴冬日暖阳。悠悠沁河宛如一条沉静的玉带,平缓流淌。偶尔几只水鸟驻足停留嬉戏,泛起阵阵涟漪。天地人和,万物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沁源,正渐行渐近,焕发出别样魅力。

好空气、好环境源自好生态。在这里,全县优良天气每年都能达到300天以上,2024年县城空气优良天数为313天。这里,成功入选“2022健康中国 • 康养旅游百强县”和“2022美丽中国 • 深呼吸小城名单”,上榜“2023中国最美县域”“2024中国最美县域”。这里,青山掩映,碧水长流,县城惊艳,乡村如画。

沁源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了三个体系:暨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的产业体系、以黄河中上游沁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为统领的生态保护体系、以“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体系。在“三个体系”战略引领下,沁源县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路径,积极探索深化内化转化的沁源实践。

治水兴水——优化水系生态 释放水资源红利

治水兴水是改善区域生态的关键一环。

去年来,沁源县依旧坚定不移地踏上对沁河的全流域、全领域治理之路,将“护水”理念贯穿始终,从统筹规划、机制建设、污染防治等多维度发力,为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宏伟目标全力以赴。

沁源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推进沁河干流防洪能力提升、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整治干流22.5公里、支流88.9公里,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年来,制定沁河流域上游产业发展规划、饮用水源地管理办法、沁河支流水质考核办法等长效保护机制,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网;加强水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建成乔龙沟河气盾坝、覆盖沁河支流的5个监测(溯源)站、开发区3000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责任体系,全力改善沁河水体环境,构筑流域生态屏障。

以水为美,向水而为。沁源县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治理举措,让沁河水体环境越来越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流域生态屏障。

增绿补绿——拓展绿色版图 筑牢生态根基

沁源县不仅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捍卫者,也是“两山”理念的先行者。

得益于沁河的浸润,沁源县植被良好,野生植物种类有百余科965种,有森林220万亩、天然牧坡120万亩、连片草场7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4%,居全省之首,是山西省“油松”之乡,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

沁源县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绿化试点1万亩,人工造林0.4万亩、封山育林0.8万亩,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同时,加紧完成曹家园人工湿地建设,提升河流自净能力;推进花坡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加快公园管理中心、科普教育展陈馆、科研监测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自然生态景观的科普教育功能。

在2024年6月,由长治中院、沁源县政府、沁源县人民法院及湿地公园联合设立黄河中上游沁河源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其中生态修复面积大约1000亩,主要作用是在盗伐林木、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中,除了追究被告人刑事、民事、行政责任以外,还要求其按照破坏环境资源的价值,要求被告人在修复基地进行树木种植,履行环境修复的义务,从而达到“异地补植、恢复生态、总体平衡”的修复效果,为生态环境增添新绿。

生物多样——守护物种宝库 提升生态韧性

沁源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系统思维、融合工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条件。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不少珍稀野生动物对沁源“情有独钟”。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沁源,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许多动物的生存乐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是华北地区生态系统里的顶级捕食者,扮演着调节猎物种群、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而它的的身影就曾多次出现在沁源野外布置的红外相机中,悠然散步,镜头感十足。

作为生态大县,沁源境内有近400余种鸟类,是省鸟“褐马鸡之乡”,珍稀鸟类苍鹭栖息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三有”鸟类在沁源随处可见。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科研调查监测的推进,各类野生动植物正在沁源这片土地上不断被记录和发现,沁源物种资源数据不断充实,“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绿美沁源新画卷徐徐展开……

减碳增汇——推进碳汇进程 助力气候改善

沁源县坚决贯彻落实市委“能源强市”部署要求,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壮大支柱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建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探索新路径,争当“模范生”。

沁源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焦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科技助力降低碳排放是发展的前提。去年来,沁源县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积极开展矿井智能化改造,坚定“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思路,通过科技赋能,减能耗、强安全、降成本、保生态、促环保、增效益,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聚焦科技赋能,着眼“链”式发展,“上探下延”强工业,绿色低碳培育新能源……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在减碳增效中稳进提质。

做强绿色能源,创建“山西省近零碳排放示范县”,完成“氢能源”产业规划、抽水蓄能电站平硐施工、常源加氢综合能源岛主体建设,谋划实施120兆瓦光伏发电制“绿氢”项目,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示范基地未来可期……沁新“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专业镇”获评“市级专业镇”,通洲“煤焦油渣热解处理、干熄焦产废气回收利用、合成氨生产尾气处理装置”三项专利,荣获国家知识产权。

2025年,还将投放300辆氢能重卡、30辆氢能公交车、1000辆氢电共享单车,建设年产5万吨富氢水工厂。加快培育光伏产业,推进300兆瓦智慧能源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实施京能100兆瓦、中电建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康伟集团2.7兆瓦光储一体化建设项目,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80兆瓦,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绿色低碳将贯穿生产生活各个环节。

目前,沁源全县森林面积220万亩,每年净吸收二氧化碳55万吨,再加上近年来“飞播造林”的科技助力,让沁源的固碳能力不断加强。

价值多元——探索多元路径 实现生态变现

为了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基础和保障,沁源借鉴其它地区成功经验,开展了机制体系的探索,出台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并提出以推动黄河流域沁河源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引导形成以绿色为底色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沁源县以创新举措推动生态发展,从三方面挖掘生态潜力。在绿水青山“可量化”上,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有序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厘清产权权益边界。开展信息普查,针对土地、森林等生态产品,摸清数量、质量等信息,建立目录清单。同时,搭建监测系统与数据共享云平台,动态掌握其变化。对于生态资源“金融化”,沁源县构建价值核算体系,制定评估标准、办法及流程,探索基于市场供需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评估制度,依据产品特性核算价值。推动核算评估结果在政府决策、市场价值实现等方面应用,为生态补偿、权益交易等提供依据,并将适时发布结果。沁源县健全经营开发机制,发展优质生态农业,打造多个特色种养殖示范工程。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开展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项目。促进文旅融合,壮大精品景区、红色旅游等产业。此外,培育生态品牌,搭建供需平台,探索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建立保护补偿与损害赔偿机制,激活生态经济活力。

与此同时,沁源县以浙江丽水的成功实践为蓝本,紧扣市委对先行先试示范县的目标要求,与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携手合作,对全县生态系统开展全面价值核算。目前,已精准测算出县域内生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这3大类18小项生态产品的价值。

生态是沁源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沁源最大的底色。在这里,春天看绿,夏天赏花,秋天观景,冬天嬉雪,最适合休闲养生。沁源将坚定不移继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稳走实走远。(沁源融媒 供稿)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