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日日新

——沁源县“一城两中心”联创城市美好生活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 领太岳浩气,凭山水相携,沁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向未来?

触摸城市发展建设的脉搏,近年来,沁源在城乡建设管理上如神笔在握,城市建设羽化蝶变。

翻开沁源的篇章,一幅记载着非凡“城迹”的壮美画卷气势如虹——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路网“骨架”快速拓展、产业发展升级壮大、市政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让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一座绿色、生态、宜居的城市正悄然崛起。

大手笔建设 全面拉开城市框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沁源位于三晋中南、太岳东麓、长治西北,处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国土面积2549平方公里。

交汇地当有辐射力,大空间自有承载力。“一脚踏三地”的沁源,如何变区位特色、空间特征为竞争优势,从而转化成发展优势,这是一道必答题。

城建是发展的支撑。沁源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破题,让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释能。

沁源县多点发力,选准县城、中部乡镇郭道镇、西北部乡镇王陶乡,从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等综合承载力方面着手,实施县城建设,打造郭道县域副中心和王陶区域中心。强县城功能,提升品质,近悦远来;建郭道县域副中心,提升能级,扬长促优;建王陶区域中心,提升内涵,集聚辐射。

创新、整合、行动……一系列的韬略在研磨中诞生。

蓝图绘就,沁源如何落笔成章?

沁源县委、县政府跳出沁源看沁源,置身在全省、全市大坐标系下,以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运筹城市建设、谋划沁源未来,用大思路谋划,按照“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的整体布局和“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的发展方略,把沁源逐步建设成一个面向未来、凸显绿色生态的魅力城市。

“一城两中心”,“一城” 即县城。立足点燃“一轴两翼”新引擎,沁源县城一体化建设牵动人心。

沁源县紧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窗口期,从最迫切解决、最急需改进、最紧要办理的重大民生关切入手,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主抓手,高定位、高标准、高质量拉开县城建设序幕。结合县城东西窄、南北长的地形特点,围绕北园、桥西街、城南三个重要节点,以及人民路、胜利路、滨河路三条主干道路,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商业、公厕、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从最基础的水、电、暖、气、路等抓起,统筹地下地上、近期远期,大力实施老旧管网更新、架空管线入地、供气保障能力提升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善县城服务功能,拓展县城服务框架,提高县城承载能力,逐步打造设施配套完善、交通出行便利、居住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的县城核心活力区。

“两中心”即郭道县域副中心、王陶区域中心。着力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提升区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镇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9个乡镇区域服务中心立足立地条件,积极优化提升服务功能,实现与“一城两中心”融合发展。

改变,呼唤新的城市规划;规划,引领新的城市建设。

3年的时间,1090个日日夜夜,在太岳大地上,全县上下你追我赶、奋力争先。

一条条已建的、在建的“交通大动脉”或“毛细血管”纵横交错,一处处四季花开、景致错落的道路景观让人心旷神怡,一座座新学校、新医院、拔地而起;晋能控股电力集团等一批批知名企业落户,沁源通用机场建设等一批批重点项目落地,黎霍高速等一条条道路建设快马加鞭……这一切,无不昭示着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

从功能到特色,从形象到内涵,从品位到素质,沁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处处彰显大手笔,处处呈现好风景,县城建设的磁吸功能也越来越强,未来可期。

精细化治理 匠心构筑品质之城

巍巍太岳山,滔滔沁河水,山峦俊秀,水光粼粼。

穿行在沁源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街头巷尾干净整洁,彰显着城市的发展活力……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与城市品质、百姓幸福感息息相关。走在县城胜利路上,整洁平坦的道路,干净有序的街道,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新铺装的人行道和沥青路面平整洁净,一改曾经坑坑洼洼的破败。

硬化路面、雨污分流、拆违植绿……日渐改善的老街道、旧路面,如同注入全新活力的城市肌理,连通了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让居住于此的人们,在追寻时尚的同时,转身即见老城新韵。其中蜕变的奥秘来源于城市更新行动。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虽小却是离群众最近的连心路,虽窄却是关乎居民出行的民生路。

沁河镇齐泉街社区绝大多数小区建于90年代初,都属于老旧小区,20年来,小区基础设施陈旧,配套设施落后。这一片的道路更是居民们多年来的“心病”。面对这一问题,居民们纷纷反映,希望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既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心上事”,也是县委、县政府聚焦聚力的“上心事”。

沁源县委、县政府结合“听民意、办实事”项目,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背街小巷改造升级工程作为完善县城服务功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对齐泉街、北门街、东门街等6条背街小巷,围绕道路、排水、照明、电力、给水、交通、通信工程等进行全方位改造,让家门口的街巷“焕然一新”,让群众切实感受实施大县城建设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今年咱们小区大变样,铺了油路,解决出行问题,又规划了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一件件实事让我们心里暖暖的。”居民刘晓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城市道路建设不仅要有高颜值的“外在”,还要具备功能强大的“内涵”。为此,沁源县全力打造“会呼吸”的海绵新城,通过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的建设,全面完成县城建成区范围内现有市政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通过架空线、强弱电入地改造,告别空中“蜘蛛网”;通过增加道路的宽度和平整度,提升道路的照明情况,绿化道路周边增加美观度……彻底解决供水供暖、交通拥堵、雨污分流、防洪排涝等问题。

如今,“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沁源有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城市主干道更加宽阔通畅,“断头路”、社区小路一条条打通,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了群众难题,新小区建设焕发出新活力……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具体工作扎扎实实做到了群众心坎上,把为人民群众勾画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全方位打造 勾勒城市幸福空间

清波荡漾拂人醉,一城人家半城碧。

沁河水穿城而过,流淌千年。

漫步在沁河岸边,岸边树木林立,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串珠成链,点缀在小区周边……

“这两年老公园确实完善得好,现在是看得到绿、遇得见美,闲暇时到公园散散步,和老朋友聊聊天,美得很!”家住帝景小区的居民王月花对家门口的变化赞叹不已。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这是生活在沁源这座城市市民的共同感受。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强是城市基础配套工程品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完善民生配套,增强引流人口的“磁力”——

如何吸引人口集聚?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需求,无疑是最强“磁力”。

新建县人民医院顺利搬迁、正式运行,“最好的基础设施、最好的护理、最好的全科大夫”,极大提升了就医质量;

建设妇幼保健院,引进全国知名中医一线坐诊,“品字型”布局初步实现,医疗服务特色发展,县内看病就医“不再难”;

红星塔片区棚户区改造的37栋楼靓丽宜居,配套的红星幼儿园、定兴家园小区幼儿园具备使用条件;

县图书馆正在按“国家县级一级标准”改造;

人防综合疏散基地即将投入使用;

县城供热面积新增16.8万平方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

同时,多渠道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解决交通秩序混乱、停车难、物业管理不规范等难点堵点问题;科学布局汽贸、建材、商贸等各类市场功能区,推动零散商户集群发展,“一轴两翼”主框架更加凸显,新型城镇化建设“ 由表及里”、暖心惠民。

县城更具规模,城镇各有特色。郭道县域副中心老旧街道拆迁腾退,移民搬迁安居安业,卫生院通过省级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验收。王陶区域中心主街区改造、医共体中心卫生院、消防站建设有序推进。开发区新增5万平方米新材料生产车间,厂房“量身定制”,企业“拎包入住”。“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的能级和品质“双提升”,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双促进”,与“9个区域服务中心”的功能衔接互补、要素双向流动。

推动产业集聚,增大稳定人口的“拉力”——

“县里政策好,厂里条件好,自己勤快点,一个月到手工资两三千元不成问题。”沁河镇有义村的好乐草莓种植基地里草莓苗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切花、插苗。

像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陆续近悦远来、投运见效。

在郭道县域副中心,沁源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提优,通洲集团年生产10万吨LNG联产10万吨合成氨、祥源101万吨现代煤化工等项目建设纷纷提速,再提速;完成园区道路及管网建设、鹏飞氢能源、中储储能等10个项目共396.48亩土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测算工作,为开发区项目落地建设、土地报批供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王陶区域中心,聚焦“特”“优”战略,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上下真功、真下功,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做大做强“一城两中心”,不是简单地“把基础设施建好,把人装进来就够了”,而是要“内外兼修”,既要造“壳”,也要填“瓤”。

沁源县超前谋划、先行一步:人口集聚后,把就业作为稳定人口规模的主渠道,在县城和城郊、集镇大力发展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商业综合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消费、服务等需求问题;加快发展草莓种植、电子线束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交通运输、快递物流等服务业,带动周边居民就业;重点筹建网络货运、物业管理、广告印刷等10个产业经济平台;抓住互联网平台经济爆发式增长的新机遇,发展“云服务”“互联网+”产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吸引返乡人员留在家门口就业。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幸福生活可感可及,一个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也日渐清晰……(廉桂琴)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