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造福 万千气象圆梦

——黎城县持续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扫描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看后村新景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黎城段

北社村红色文化广场

山西黎侯宴酿造有限公司

黎侯虎研学基地

剪纸非遗工坊

小米醋生产线

黎城优质面粉

孔家峧村

下赤峪村

西井村

泱泱浊漳助力水美乡村建设

虹鳟鱼养殖

草莓种植

柿饼晾晒

桑葚采摘

苹果田间管理

山水黎城,诗画村庄,和美城乡。

大河奔流有其源。

近年来,黎城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工作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特色化打造、示范性带动、高水平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了一条具有黎城特色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黎城样板”。

造梦乡土、造美乡村、造福乡民。

溯源固本好出发。

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造就了一批和美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体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较高,取得阶段性成效。建设和美乡村,黎城正在全力奏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乐章,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造梦乡土 特色产业强势能,迎千姿万状

一头连着历史长河中的峥嵘岁月,一头连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

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旧址所在地,黎城县北社村着力提升红色村庄外在“颜值”,丰富红色村庄内在“气质”,交出了一份景美民富的优异答卷。

“我们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产业,依托新建县委党校,合理规划研学路线,将旧址打造成集党性教育、红色旅游、延伸教学于一体的基地。”黎城县洪井镇北社村党支部书记董王军介绍,北社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将村内的红色文化广场进行绿化美化双提升,同时以墙体绘画、红色语录、红色故事等为主要元素,对村中的景观墙进行彩绘。当下,北社村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绘就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和美乡村新画卷。今年以来,各级各地党员干部到北社村参加党性教育超5000人次。

从一方水土中挖掘乡土资源,北社村打造了“红色名片”。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挖掘和发挥好乡村“土味”优势?

着力兴产业,精心规划、科学实施。黎城根据各村不同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找准村级产业发展定位,统筹谋划、整合资源、打开思路,积极探索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鼓励引导发展“多村一品”“多村一策”,同时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作用,认真谋划,主动对接,全力推进,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作用,奋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增收。2024年,全县实施“千万工程”项目21个,总投资14.49亿元,已完成投资3.3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2.98%,做到了重点项目全速推进、产业项目强链补链、加工项目增值增效。

在晋福村,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投资320余万元建成烘干塔及仓储基地,打造烘干一条龙服务产业链;

在孔家峧村,致力走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之路,建设小米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米厂;

在北马村,养殖旱鸭子,奔向好日子,百万旱鸭全产业链项目“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

走进黎城,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主导产业在乡村“生长”,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这边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果树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看上了黎城县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黎瑞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在莽山脚下建成特色水果种植基地。

硕果累累满枝头,金风送爽果飘香。每年到了苹果采摘季节,这里连片的苹果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陆续成熟的“嘎啦”苹果压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令人垂涎欲滴。货运车辆来回穿梭,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搬运、装箱,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小苹果”变身“致富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我家就是黎城元村的,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自家的田,又能增加不少收入。”苹果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季节性用工,让当地群众在农闲时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掌握疏花、修枝技术的郭波永已经在果园工作了六七个年头。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在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中,黎城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有思考,亦有行动。

造美乡村 绿色基底强动能,看千变万化

冬日清晨,群山间雾气氤氲,宛若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图景。

从黎城县城驱车向北,40分钟后便可抵达太行丹泉田园小镇,平直的水泥路旁出现一座座风情民宿,掩映在大山之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是西井镇源泉村,曾经是一个发展闭塞的小村庄,如今成为“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

因村内一眼泉水而得名,源泉村四面环山,泉水穿村而过、绕村而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源源不绝的山泉水,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太行丹泉小镇项目落地。

一座座金色的“玲珑屋”“漂浮”在水中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半山民宿、庭院别墅、洞穴酒店、崖壁酒店,为游客创造别样的栖居环境;一间间老年普惠性公寓、日间照料中心、游客接待中心、食养特色餐厅,构建“药+游+食”康养体系。药源花海、花香工坊、文化商业街、萌宠乐园、生态水系、儿童水上乐园、星级酒店……将源泉村打扮得诗情画意,“诗”和“远方”相互交融。

漫步源泉村,看青山绿水,揽微风入怀,徜徉在山水之间。如今,村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水绵延,村美民富,旅游产业发展红火。

“游玩的人多了,自家地里种的2亩山茱萸,在家门口就卖完了。”源泉村的申大娘高兴地说。“我学的是管理专业,因为离家近,就选择来丹泉小镇工作,环境好、民风好,收入也不错。”年轻人王可旋难掩喜悦。“今年‘五一’假期,游客多到车都停不下的程度啊。”村党支部书记郑林逢也满是自豪。

山环水绕,水景相依。当下,黎城县以源泉村为点,联动河谷5村连片发展、集聚发展,联合周边黄崖洞风景区、壶山温泉、洗耳河景区等文旅产业实体实行一体推进、共同发力。建设生态乡村、释放绿色活力,一个个极具特色的和美乡村集群正在崛起。

生态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赋能生态保护。

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黎城县既最大程度尊重了农村发展的原貌,也遵循了不同村子自身发展的规律,把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作为统一整体,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使广袤乡村真正成为大有作为的绿色生态富民家园。

美丽环境就是生产力。算好生态环保的大账、长远账、综合账,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才能既保护绿水青山,又带来金山银山。

今年,浊漳河黎城段河道综合治理、水美乡村建设、伯承桥红色遗址保护等项目全面开工。全县100公里连村道路、通景道路进行提档升级,75公里村庄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基本完成。同步实施“一河四路百村千户”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

如今,走进黎城的农村,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每个村子都有不同的乡土风貌、精神气质。一个个“量身定制”的多彩乡村,正把“天蓝、地绿、水清”生态蓝图变为黎城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撑。

造福乡民 乡村治理强内能,惠千家万户

时至今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已不能视为一项简单的、表象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而是真正蝶变为一场关乎发展观的重大革命、城乡关系重要调整、乡村善治全面提升的综合性工程。

在黎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既是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地处太行山腹地的小寨村,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新中国金融摇篮”冀南银行旧址所在地。这里的每一条老街都记录着一段历史,每一处遗址都镌刻着一个故事。

依托红色资源,筑牢基层堡垒,夯实治理根基。小寨村全村上下积极行动,找准“红色领航”定位,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化作奋进动力,注重红色资源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红色引擎”,凝聚“红色力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旅游活村、网格治村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在党群服务中心,党员们纷纷参加组织生活;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们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担当政策法规宣传、民事纠纷调解、文明新风倡导志愿者,化身乡亲们的“服务员”“跑腿员”“代办员”;在红色大讲堂上,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重温红色经典,感悟初心使命,激荡奋进力量……融入“红色元素”,强化“红色印记”,沉寂的小山村,焕发了新活力。

“加强基层党建,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固本之举。农村党支部坚强有力,村干部干事就有底气。”黄崖洞镇党委书记赵开说。

着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如今,网格化、数字化、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持续创新,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干事创业的底气更足了”“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方法更多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更强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如何发挥好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又如何从百姓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黎城县不断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以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为发力点,补短板、提标准,分类实施、全域推进、精准管理,绘就了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

站在岁月的门槛,冬月已至,新年在望。行走在田间地头、村落街巷,生机潜伏,万物蛰藏。一年来,黎城百姓筑梦沃野,万千气象托起乡村蝶变,点亮万家灯火,奏响振兴乐章。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