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产业提质

——芦笋种植引燃武乡县胡峦岭村乡村振兴“绿”动力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冬季的武乡层林尽染、五彩斑斓。从空中俯瞰武乡县蟠龙镇胡峦岭村,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胡峦岭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由东庄、西庄、姜家庄、新庄4个自然村组成。千百年来,村民植根于千余亩耕地上,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玉米、谷子、小杂粮等适时而作、应季而动,一时没有懈怠,一刻未曾停歇。辛勤的劳作得到了应有的回报,2017年,胡峦岭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后如何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是胡峦岭村支村两委一直思考的问题。2018年,在胡峦岭村党支部书记姜怀庆的大力倡导下,该村成立了山西季伦谷种植专业合作社,邀请专家进行测土配方,组织群众开展培训技术,开垦荒地40多亩,开始尝试芦笋种植。

芦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以及氨基酸、叶酸、硒、铁、锰、锌等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誉为“蔬菜之王”,位列“食药同源”之首。

然而由于缺乏技术、经验不足,胡峦岭村的芦笋种植起步并非一帆风顺。“在芦笋发展前两年,由于养根壮株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加之种植面积小、成本高等原因,几乎没有挣到钱。”姜怀庆坦言。

为增加收益,2022年,胡峦岭村将芦笋种植园规模扩大到了340多亩,并多次组织骨干人员外出考察,与山东久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包销合同,明确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注册了“荟禾芦笋”商标,新建了700立方米的储存冷库和包装车间。同时,在长治移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多万元,引进先进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建成了数字化智能监测系统和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系统,搭建起了5G智慧芦笋管控平台,实现了由传统的人工管控到现在的远程无线智能管控。这使管控操作更加便捷,突破了农业地域时空环境条件限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力,达到了芦笋种植前端“最初一公里”的精准化、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及数字化管理。

5G智慧芦笋管控平台技术负责人封建恒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键操控浇水、施肥,还能实时监控每个地块芦笋的生长情况。此外,平台还会把芦笋整个生长周期的各项数据记录下来,为后续改善种植方法提供依据。”

“现在农业生产和以前大不一样。”村民李有旺高兴地说,过去要车拉肩挑,下地干活;后来只需走到泵房打开阀门,就能控制水肥;而现在,足不出户就能“掌上”控制农田,“地里仿佛有一支‘隐形’的队伍在听取号令、认真工作。”

数字赋能,产业提质。在智慧化种植的有效加持下,胡峦岭村芦笋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了解,今年该村亩产鲜芦笋达到了1500斤,纯收入突破了6万元。“明年,我们的种植面积要扩大到500亩,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芦笋茶等加工项目,实现物联智能化、农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管理科学化,全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展望未来,姜怀庆信心满满。(赵海鹏)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