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风暖 文明花开万千树
——沁县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述
沁州风暖 文明花开万千树
——沁县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述
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移风易俗。
传统戏曲表演让戏迷过足瘾。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文明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近年来,沁县积极探索契合基层实际、适合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之路,以五大平台为工作依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抓手,调动各方力量,融合各类资源,高标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将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便民利民、为民育民的实践阵地。
如今,行走在沁县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接地气”的理论宣讲;社区活动室、文化广场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惠民演出接连上演;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内,公益活动聚集人气,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活跃街头巷尾,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温暖人心……
强化阵地建设 擦亮文明底色
看演出、听讲座、练书法、学理论……在沁县,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明实践工作的触角不断延伸。
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探索与沁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建共享共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改造提档升级建设实践中心。县级中心按照调度中心、孵化中心、示范中心、管理中心“四心”目标建设,规范新时代文明实践运行流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从“标准覆盖”向“质效覆盖”提升。
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让文明实践融入百姓生活。沁县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利用“一条路、一个节、一杆旗”创新载体,让文明实践花开四季。
文明无处不在,表达多种多样。
“一条路”植入,文明实践进生活。西湖是沁县标志风景区,该县依托环湖路,搭建了理论宣讲平台、红歌大家唱平台,组织开展广场舞、健步走、写生绘画、标本收集、诗歌朗诵等活动,将文明实践的各个元素植入沿路各个景点,打造各类文明实践小阵地,常态化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来来往往、各行各业的群众看得到文明行动、听得到文明声音、接受得到文明教育。
“一个节”牵引,成风化俗润民心。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结合文明实践要求设计开展文艺演出、各类文化活动,借助传统习俗扬新时代文明之风,做到成风化俗、以文化人。
“一杆旗”传扬,志愿服务入人心。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民需民盼设置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构建群众家门口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让红马甲活跃在每一个活动现场。
打破区域壁垒、整合特色资源,以活动为载体,统筹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化馆等阵地,沁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向融合式内涵式发展,实现“一个体量、N点辐射、多重功能、共享共联”新模式。
打造主题活动 描绘美好画卷
“我们是新时代的说书人,到田间进公园,说唱宣讲传精神,编词写曲歌盛世,为民抒怀唱英雄,古韵乡音赞太行,走乡串村颂党恩……”在第十六届端午民俗文化节期间,沁县举办了两场沁州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吸引了近千名群众观看,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聚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擦亮服务群众“暖心”品牌,沁县积极回应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
“三弦书很有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曲艺志愿者把理论宣讲从‘高大上’变得通俗易懂,我们很喜欢。”“这种宣讲方式接地气、有温度,我们听得进、弄得懂,也记得牢!”围观群众兴奋地说。
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时间节点,依托文明实践阵地,整合各类资源,沁县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移风易俗、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以文明实践活动为主线,打造“文明实践+N”的共享发展新局面——孵化出众多志愿服务项目:沁州黄镇“小米粒”助农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郭村镇“千女禾源”抖音助农直播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长治市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牛寺“青禾扶农助农”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育才小学“小小讲解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荣获优秀奖。
弘扬时代新风 汇聚发展动能
日前,在沁县“婚俗秀”展览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婚礼照片,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了婚俗的传承与演变。游客们漫步在长廊之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感受着不同年代婚礼的独特魅力。
体验老式自行车、电动车,感受传统婚俗文化魅力。该展览区的体验区,通过复原历史场景,将花轿、老式自行车、电动车等道具精心陈列,让游客们通过体验,重回纯真而又浪漫的过去,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婚礼习俗和美好瞬间。
本次活动参与表演的人员由沁县松村镇的群众、机关干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组成,他们以朴实的表演向广大游客传递了新事新办、简办婚礼的生活新风尚,让婚礼回归简约、文明、健康、环保的本质,推动文明婚俗的普及与推广。
沁县紧紧抓住弘扬时代新风这一主线,着力在帮困助弱、移风易俗、文明培育上下功夫,文明实践花开万家。
聚焦“老少困”三类人群,解决“空心村”难题,沁县围绕“养老、助小、帮困”,从“小切口”“微服务”着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关注青少年儿童成长、帮扶特殊群体生活,让文明新风吹到群众心坎上。
同时,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利用群众夏季晚间休闲纳凉时段,搭建广受群众欢迎的平台,为群众提供普法教育、移风易俗、健康义诊、非遗展销、应急救护、防溺水宣传等文明实践服务,让夜间休闲更有“文明味”。
沁州风暖,文明花开万千树。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基层治理亮点纷呈、新风正气不断充盈……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传播壮大主流舆论、引领凝聚群众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平台。(王晶晶)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