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双减”落实处 教育“加温度”
沁县:“双减”落实处 教育“加温度”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 各校制定“一校一案”与“特色菜单”,优化社团组合,培育学生专长,集中打造一校一特色,目前,各学校已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沁县教育局始终把“双减”作为一号工程,全面部署、系统推进,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统筹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两条战线,立足长远,积极构建“双减”长效机制,让教育回归本源、育人回归初心,走出了一条推动“双减”走深走实的“沁县路径”。
县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
“双减”按下“快进键”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共沁县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成立沁县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领导小组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成立了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双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教育局成立了“双减”工作专班,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行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学校课后服务有机融合的实施意见》等,确保沁县“双减”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校一案各具特色
多元深耕精彩呈现
音乐、体育、美术、语言、科技五大类100多个服务项目,开展了覆盖中小学生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田径“五项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了英语口语、古诗词、口算、诵读、汉字书写“五项比赛”,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课后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在第四届山西省“悦读、明理、笃行”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沁县红旗小学张珏鑫、育才小学牛翊丞分别荣获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第一名,有11名同学跻身全省演讲征文比赛前三。红旗小学的戏曲、书法,育才小学的三弦书、寸跷、足球,胜利小学的武术,东风小学的古筝、经典诵读等课后服务活动,充分挖潜,积极提供多样的文体、科普、兴趣等课后育人活动和实践课程,努力打造有特色、有温度的课后延时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以生为本分层设计
减量增效成效明显
县教育局出台《沁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优化课后作业管理的十条举措》,作业管理实行校长负总责,班主任负主责,校长牵头抓总,强化顶层设计。作业设计坚持“量化分层、精挑优选、减量提质”,作业安排采取“基础作业+弹性作业”分层布置,鼓励各校设立“无作业日”。教师遵循“精选、先做、全批、反馈”作业原则,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安排随堂练习,即做即批,做好记录,提高作业实效;分层设计家庭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作业方式增加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机会,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制定《作业管理检查细则》等文件,落实作业公示制度、作业质量评价制度,学校分管领导及教务处定期做好作业情况调控与反馈。将课后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事项,每学期开展问卷调查、随机督查、突击检查、电话巡查,准确掌握学生作业情况,持续跟踪问效。
专项整治出“亮剑”
亮证培训质量有保障
加强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对全县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检查,重点严查无证无照、有照无证、隐形变异开展学科类培训等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分两批次关停17家不达标培训机构。启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工作。教育局联合多部门对首批申请办理非学科类办学许可证的5家培训机构进行了初检验收, 5家申办机构全部整改合格,取得了《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和《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价格监测、管控等工作,对培训机构收费实行全流程监管。目前沁县5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已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注册成功,实现了有订单、有流水,正常运营,完成预收费缴入托管专用账户,达到“应管尽管”要求。
聚焦“减负增效、减量增质”的“双减促双增”目标,沁县教育推深做实“双减”工作。变化,悄然发生;成效,有目共睹。在“一减一加”中,沁县教育回归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正在谱写一篇落实“双减”、扩优提质的沁县教育新篇章。(李玉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