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新店镇小王村: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蝶变”
沁县新店镇小王村: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蝶变”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 忽而立秋。广袤乡村美丽多彩。来到沁县新店镇小王村,道路宽阔平坦,庭院错落有致,道路两旁崭新的路灯增添新气象,全面实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以来,小王村在农村党建、生态保护、民主法治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这个山野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农旅融合深入。过去一年,小王村对关帝庙修缮保护,使这一人文盛迹焕然一新,凝聚起全体村民,弘扬关公忠义文化,建设人文与产业兴旺发达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村共享共治。工作网格化、网格规范化、任务清单化、服务精细化,小王村紧紧依靠“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民主协商“法宝”,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产业”,打通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市场经营管理。小王村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带动村周边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就业岗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这是小王村把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指导“三农”工作学深学透、用好用活的重要抓手。
一处美,更要全域美。近年来,小王村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提升,居民环境卫生观念也发生了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引进资金,硬化街巷到1.1公里,路域环境明显提升,完成了全村4000平方米的“三通”道路,彻底改善了村容村貌。开展“六乱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沿线安全隐患消除、环境干净整洁、绿化美化有序、街巷干净整洁、农房立面整齐、环境和谐优美、农户庭院卫生环境美、物品摆放整齐美、厨厕干净清爽美,农业设施整齐、生产过程清洁、田园环境整洁美观。
环境美起来,产业跟上来。以业为基,“千万工程”有了生命力。在产业发展上,小王村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积极创优发展环境,支村两委干部外出实地考察,利用河滩地面积大、湿度大优势,和沁县潞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大规模种植芦笋1000亩,抓住连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这个“牛鼻子”积极探索“流转土地种芦笋,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新路子,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其中,通过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和劳务工资收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依托芦笋产业,申报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投资123万余元,建设芦笋烘干厂一座,带动村周边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过去一年,小王村芦笋特色种植带动脱贫户、监测户人口29户67人脱贫人口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
外在美,更要内在美。在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过程中,小王村努力把基层治理经验转化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努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们不断壮大文明实践队伍,建立全过程民主协商体系,切实落实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努力做到人民群众‘聚’起来”。新店镇副镇长郝江杉介绍,在协商实践中,小王村坚持党建贯穿基层民主协商始终,牢牢把握村党委工作主动权、掌控力,强化网格支部主体作用发挥,每个环节都把牢方向、拉好纤绳,让协商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序进行。该村还坚持把工作做在日常,把感情系在经常,知民情、解民忧,站在群众角度把事情议透、把思想议通,打消群众顾虑,化解基层矛盾,推动工作落地。与此同时通过建立一套事前准备、事中组织、事后运用的工作制度,形成闭环完善的协商流程,从而让协商民主更加符合基层实际,增强执行生命力。
多年的持续接力,不仅让“美丽”成为小王村的名片,更让乡村振兴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和推进。如今,乡村振兴的“小王篇”越来越有看头!(沁县融媒 供稿)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