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南里镇樊村:鱼米水乡引路 美丽乡村和而不同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 天朗气清,幽草芳香。坐在沁县南里镇樊村的活动场所上,任和煦的风吹拂发梢,低头溪流潺潺,抬头满目青翠。借助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这里形成了有山、有水、有稻田,有吃、有玩、有体验的自然风光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全方位景区。

如何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南里镇樊村有着自己的思考。

做好水文章 乡村产业小而美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樊村村口,汩汩圪芦水碧波荡漾。河道一旁,挖土机正在整地。“尽管我村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变化实在太大了,不出一个月时间,这里就是郁郁葱葱,一片稻田。”樊村村委负责人激动地说。

位于沁县县城南4公里,圪芦河水库下游,拥有皇后泉的优质水源的樊村,过去,河道淤塞,水质污染,干涸断流,河道两岸杂草丛生。2023年以来,樊村积极探索“稻蟹共生”种养新模式,实现“稻蟹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一方面,利用稻田蟹来松土、除草、捉虫,用螃蟹的粪便肥田,促进水稻生长。另一方面,为稻田蟹提供阴凉、安全的生长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也进一步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实现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绿色生产。此外,种植养殖过程中,杜绝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和化肥,有效缓解了水田面源污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的农渔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具有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特点。

发展庭院经济 美丽村庄村民建

“千万工程”开展以来,樊村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提档升级”村,聚焦“五清一改”任务要求,以高度自觉和务实行动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把准要求,锚定目标,笃行实干,提出了“全民参与大清扫 提档升级赛典型”的工作目标。首先将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整体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片区由支部书记负责,西片区由支部委员负责,每片区配备1名专职卫生员,负责对村内街巷道及黎霍高速连接线樊村段的荒草、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其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由村委组织年轻党员干部对年老体弱、无行动能力的群众,开展上门服务,每周集中清扫一次。同时动员全村百姓对房前屋后、庭院路口进行常态化清扫,自卫生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参与人数500余人次,达到全村常住人口的90%以上。全村8000米老旧自来水管道全面进行更换,新修道路1000余米,水稻50亩。

面对卫生基础条件薄弱的大难题,樊村村委针对村内的三个大型垃圾场,用一周的时间开展集中攻坚行动,出动挖掘机、垃圾清理车等机械5台20余次,动员村民100余人次,进行了彻底清除。同时制作卫生整治相关宣传版面8个,在村内显眼地区陈放。对村内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房屋进行拆除围挡,共拆除危房1座,围挡2座,确保群众居住和出行安全。同时,硬化村内街巷道700米,安装路灯120盏,保障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针对稻田公园北水渠陈年垃圾进行清理,并水泥浇灌,建成长550余米、宽2米、深1米的蓄排水渠,渠道边设护栏,并配套泄水闸阀,做到旱时蓄水、涝时泄洪,同时有效解决100余亩水稻用水问题。

 探寻资源特色 和美乡村共富途

夏日里的圪芦河畔,百亩水稻沐浴阳光雨露舒展腰身肆意拔节,稻鱼虾蟹乐享生态美景尽情生长。人们很难想象,一望无垠的稻田描绘着南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鱼米之乡”的丰沃。

樊村将以“千万工程”为契机,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持续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广泛开展人居环境宣传,不断提升全体村民的自觉维护意识、配合意识、主动意识。扎实做好村街林木管护、卫生保洁、环境维护等日常工作,确保村街美丽环境长效保持,不断提高村街百姓幸福感和村街宜居指数,真正做到人美、村美、环境美。

在南里,在热火朝天中逐步“蜕变”的中里村、传统文化和现代相结合的“红色记忆”东林村、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的下张庄村……南里自上而下,在吃透乡村底子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一村一特色,不同主题,各有侧重抓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三大重点,实际迥异发展。未来,这一个个有青山、有绿水、有乡愁的美丽乡村,有期待、有奋斗,还有属于各自版本的幸福烟火。(魏堃 秦超 李琼)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