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沁源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资源特色鲜明,“地下有煤”,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和全省主焦煤基地县;“地上有绿”,森林覆盖率52.75%,山西第一;“人民心中有红”,是革命老区,被毛主席赞誉为“英雄的沁源,英雄的城”。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份,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与县域实际、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想问题、作决策。用“矛盾论”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搞清楚哪些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哪些是影响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最大短板,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寻求突破。用“系统论”解决问题,善于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面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任何问题,都要系统思考、统筹兼顾,既考虑问题本身,又考虑与其相关联的其他因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工作,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提升。用“主体论”践行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县域经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制定政策倾听民意,推动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还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基于以上观点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进一步调整完善发展思路,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为统领,构建“三个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的产业体系。沁源是生态大县,也是煤炭大县。在“双碳”背景下,面对煤焦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必须践行“两山”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质升级。农业立足自身优势、“特优”发展,因地制宜培育草莓、林麝、中药材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富民产业,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工业以科技赋能“上探下延”,改造提升煤焦等传统产业,利用光伏资源发展绿氢产业应用,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旅游依托自然风光,发展生态康养小众游。通过全域一体的生态优先理念,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从“卖产品”向“卖生态”转变,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是构建以黄河中上游沁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为统领的生态保护体系。沁源是沁河之源,属黄河流域县。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重中之重是把水和林保护好。通过抢抓政策机遇,系统实施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防洪能力提升、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流域、全领域治理,保证“一泓清水入黄河”。加快补齐农村污水收集短板,强化企业中水回用,采取建设水库和调水工程等措施,多用地表水、压减地下水,推动城乡“供水、污水、中水”一体化管理运营,智慧化监测。同时,通过逐年植树造林,“空天地”立体化护林防火,实现以林涵水、以水润林,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含金量”。
三是构建以“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体系。沁源地域南北长、东西窄,一条国道贯穿县域南北,人口主要分布在国道两侧。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是基础,人口是支撑,必须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农村人口流动趋势,统筹县域生态、产业、环保等要素,优化调整县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在县域南中北选取三个人口集聚点,配套三个工业园,建设沁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县域布局,以人口的集聚促进产业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口的集聚。同时,从群众最期盼、最基础的水暖电气路和教育、医疗等抓起,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功能衔接互补、各类要素双向流通,以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人口,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要找准、措施要统筹、落点要为民。只要路子对,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反复、不折腾,一切梦想都可以实现!(沁源县委书记 赵永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