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连通“活水”来 水美乡村入画来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 清水之上飞鸟掠过,碧波荡漾,两岸护坡堤岸整齐……走近沁源县景凤镇紫红村,一幅山清水秀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紫红河河道治理是沁源县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的缩影。

沁源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是2023年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山西省唯一入选的县区。

今年全县三干会中提到,“要构建以黄河中上游沁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为统领的生态保护体系,促进环境竞争力提升”。如何护好这一方碧水?答案无疑。

以水为美,向水而为。今年以来,沁源县立足水源保护地实际,以激活源头活水、优化水源供给为目标,将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助农增收致富的具体举措,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建设项目,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打造乡村沿河景观带,构建起“节水优先、空间均衡、互联互通”的大水网格局。

如今,各村各河正在如火如荼开干,为水美乡村注入新动力。

在法中河河道治理施工现场,大型挖机轰鸣作业,正沿着河道不停地挖掘沙石、填砂刨土、清理杂物淤泥,原本狭窄、杂乱的河道逐步拉直渠化,疏浚平整,现场一派繁忙、有序的建设景象。

沁源县水利局河湖事务中心主任王宏斌介绍道,“法中河干流施工段有18.43公里,护岸治理施工段是3.5公里左右。同步开工的还有狼尾河、赤石桥河。预计今年年底主体工程将全部完工,2025年上半年进行项目的扫尾阶段。”

据了解,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总投资3.28亿元,总长度96km,是沁源县今年实施的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对紫红河、定阳河、活凤河、法中河、狼尾河、赤石桥河六条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水系连通、水美乡村、河道清淤和疏浚、岸坡整治、水土涵养与水土保持、防污控污等建设项目,一共涉及沁河镇、郭道镇、景凤镇、法中乡、赤石桥乡5个乡镇30余个村庄。

“沁源境内多是山区丘陵,坡陡沟深,源短流急,以前沿河的村庄河道遇水则淹,每到汛期险情不断,河道淤积严重,行洪能力差。此次河道治理工程完工后便可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王宏斌告诉记者。

目前除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河道治理外,沁源还对沁河镇学孟村至大南川村(县界)9.31km的河道进行防洪能力提升,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堤防、河道疏浚等工程。

在沁河镇学孟村段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有序施工,进行河道清淤,砌筑挡土墙,修建防洪堤等作业。

沁源县水利局河湖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燕春告诉记者:“此段工程治理全长为32.29km,共分为2段,上游段为韩洪乡王家湾电站下游至郭道镇郭道村,下游段为沁河镇学孟村至大南川村(县界)。我们现在的位置是下游,该段全长9公里,目前已经修建了2公里,明年就可完工。工程全部建成后,可提高河道沿岸村庄、耕地抵御洪水的能力,对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施沁河干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堤防、护岸的建设,河道的清淤清障,将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提升当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提升河道水质涵养、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水美乡村不仅要水美,更要生态美。沁源县在河道治理上下足了功夫。不仅对山体雨水进行引导,节流,消能,缓冲排放,还通过植树、植草等措施开展河流流域综合治理,不断完善防洪体系,为沁源县防洪安全及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通过水系综合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风貌。

水系连通,连通的不仅仅是一条条河,而是将水系与村民的生活连在了一起。一弯碧水之上,数只鸟儿飞翔,周围是绿树农田、小小村落……沁源县还对龙头河、沁河重点段、紫红河、赤石桥河等河道同步治理。长度达125.035公里,沁河河流生态治理54km,为沁河流域构建起水清、质好、景美的生态屏障。

“改善水质,先得让水动起来。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水系建设,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通过保护和修复河道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让我们的水更绿、河更清、岸更美,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乡村振兴贡献注入新活力。”沁源县水利局负责人如是说。(崔淏斐)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