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聚力而行
武乡朝着建设“三个示范县”阔步前进
乘势而上 聚力而行
武乡朝着建设“三个示范县”阔步前进
城乡融合一体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太湖豆制品有限公司
山西太行山酒业
晋皇羊肥小米
鼎锟高科新材料产业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县城更新提升品质
三月的老区,春光灿烂,绿意盎然,处处迸发出振兴发展的勃勃生机。近年来,武乡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三个示范县”建设目标,坚持“弘扬太行精神 共建创新武乡”主线不动摇,以“提素质、强本领、作奉献”作风形象提升活动作保障,抢抓机遇、团结奋进,创新实干、锐意进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乡篇章。
回眸 2023
翻开武乡县202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画卷,起笔不凡,落笔精彩。项目建设提速显效、产业发展遍地开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一年来,武乡县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笃行实干、砥砺奋进,用辛勤汗水浇灌事业之花,用奋斗之火点亮前行之路,走过了爬坡过坎的艰辛历程,创造了逆势而上的崭新业绩。
这一年,奋勇争先,发展成绩亮眼提气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市第二,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实现赴省进京集体零非访、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行政刑事案件“双下降”,“红色传承+多元解纷”样板被评为“全省法治政府示范项目”,化解涉农纠纷工作法被表彰为“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武乡荣获“全省首批养老服务模范县”,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县”七连冠。一份份闪耀的荣誉,见证了武乡老区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这一年,真抓实干,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打出一套“全面排查、应纳尽纳、综合施策、精准帮扶”组合拳,大力发展小米、梅杏、庭院经济、精品民宿,加快建设“云上武乡”、乡村e镇,规范帮扶车间和扶贫资产运营,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实现了群众就地就近就便就业。53个村移动信号、189个村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群众从“暂时无法接通”享受到了“满格幸福”;126个村饮水工程提质改造,老百姓吃上了放心水、安全水;220个村硬化户巷道750余公里;种植各类花卉30余万平方米,24个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完成改厕6000座、提标改造1万座。
这一年,共建共享,城乡品质融合提升
新建和改造的东盛巷、学府街等4条道路建成投用,丰华南路、太行西街等8条道路顺利推进,县城新区6.18公里的“一横两纵”城市道路主体完工,计委巷、东盛巷等13个安居工程进展顺利。县城生态绿化提质工程全面完工,城乡水务、交通、环卫一体化持续深化,美丽村庄建设扎实开展,24个沿河村庄污水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全县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城乡面貌更加靓丽。
这一年,用心用情,民生温度可感可及
实施安居工程13个,新建住房7700余套,改造老旧小区10个、农村危房527户。新建故县学校、职业中学新校区,提质改造中小学校17所;职中对口升学本科达线145人,全市第一。托育中心主体完工,妇幼保健中心稳步推进,和平医院武乡分院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成使用。零工市场建成启用,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对外开放,“1+3+N”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这一年,聚力突破,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全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71个,争取省级以上项目资金4.73亿元,位居全市第一方阵;永红煤业120万吨矿井建设强力推进,5个煤层气区块增储上产5500万立方米,北控、粤电等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太湖豆制品厂、太行涌泉酒厂等项目投产运行,宝昌现代物流园区、阳成粮油仓储冷链物流等重点项目初具雏形。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太行红色产学研基地主体完工,八路军文化园休闲街区、关河小镇、王家峪红色记忆酒店以及5个游客接待中心开门迎客,太行国际假日酒店等18个宾馆酒店项目达到序时进度,成功入选市级首批“红色旅游专业镇”。
这一年,常抓不懈,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
深入实施红色文化软实力系统工程,积极组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高质量举办第十一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赋予太行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扎实开展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一诺双评”制度,高质量完成“三个一批”重点村监督治理。扎实推进清廉武乡建设,深入开展“不担当不作为”“两不一欠”等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正面教育和反面警示,党员干部法纪意识和规矩意识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四敢”思考、“三正五变”大讨论,勤勉敬业、履职尽责成为风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成为主流,较真碰硬、敢抓敢管成为常态,心系大局、主动担当成为主旋律。
奋进 2024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前不久,召开的县委十六届七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把脉定向”今年任务——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三个示范县”战略目标。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乡
建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
武乡县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思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使城镇经济迸发活力,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标10万人居住需求,扎实开展县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居住品质提质更新、环境卫生提速增效、产业培育提级扩能、智慧管理效能提升“六大行动”。鼓励支持中心村建设,按照3000人左右规模,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谋划建设20到30个中心村。
健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煤—洗煤—大宗物流”“ 白云岩—金属镁—镁合金—压铸件”“石灰石—碳酸钙(水泥建材)”“石灰石—金属钙—锂电池新材料”“煤层气—管网输送—LNG/CNG—提碳制氢—碳基材料”“风光发电—绿电储能—电能综合利用”等12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串珠成链、集链成群、聚群成势的规模效应。
用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住有宜居,规划建设16个安居工程,新增住房面积140万平方米。行有好路,优化县城道路系统,扎实推进国道519省道348县城段改线、太行通用机场项目,全面实施乡村路网升级改造;学有善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过程教育资助体系,全面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积聚优质教育资源;病有良治,加强医疗集团管理,深化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实施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打造洪水、蟠龙等5个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业有保障,实施技能富民战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零工市场运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在县城及周边发展文旅产业,扩大就业规模;寒有供热,对需实施清洁取暖改造的农户每户补贴3000元,对长期在村居住且未实施清洁取暖改造的农户每户补助0.5吨清洁煤;幼有优策,对符合政策规定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分别享受一次性生育补贴;车有其位,通过安居工程配建、盘活小区闲置车位、新建停车场等措施,最大限度满足停车需求。
全面提升巩固衔接工作质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底线任务、紧盯富民增收、突出示范创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落实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改进产业就业帮扶举措,扎实抓好问题整改。强化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保险助力”行动,为所有农户缴纳综治保险,为所有种植户缴纳种植业收入保险,为所有养牛户缴纳养牛保险,有效提高群众抵御风险能力。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户巷道硬化、村容村貌“五大提升行动”,打造一批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和环境整治村。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县
近年来,武乡县坚持守好“根”和“魂”,立足打造山西“红色会客厅”,深挖红色资源“富矿”,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持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打响红色文旅品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诗与远方竞芳华”。
深耕红色文化。加强与八路军研究会、全国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合作,深度挖掘整理红色档案、红色歌谣、红色标语、红色故事,提升太行精神的内涵价值。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软实力系统工程,着力打造具有武乡特色的红色标识,推出一批反映太行精神、八路军文化的文艺精品力作。实施红色基因传承精品工程,吸引全国各地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到武乡开展红色研学等活动。
创新旅游业态。实施景区景点品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八路军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VR、AR等新技术新平台,让红色资源“动”起来。开发“红色+研学+民俗”“红色+历史+乡村”“ 红色+绿色+体育”“ 红色+文创”等精品文旅发展模式,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精心谋划夜经济、夏令营、康养体验、红色研学、节会研讨等活动,形成全季全时旅游“全景模式”。
完善要素配套。加快推进太行华府、武乡宾馆、京武公寓等6个酒店建成投用,大力发展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完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服务设施,抓好沿线旅游驿站、房车营地等配套建设。加强游客接待中心管理,构建便捷、高效、优质的旅游集散和咨询服务体系。健全八路军文化园休闲街区、宝塔步行街一体化运营体制机制,完善景区景点及周边自助服务、智慧购物等辅助设施。
做强旅游品牌。高标准举办好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积极参加文博会、红博会、旅博会等活动,与国内知名旅游商务网站合作,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广泛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抢抓与北京对口合作的机遇,拓展畅通北京市场。
坚持以绿为底、因绿生金
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的辩证统一中,老区武乡县既“破茧”又“出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实现“高颜值”和“高质量”绿色发展齐头并进。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升瓦斯抽采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有效降低能耗。加快“公转铁”进度,提升大宗货物清洁化运输能力。大力发展风能、光伏产业,引进绿电储一体化项目,将“风光无限”转化为经济动能。
探索碳汇交易机制。积极开展森林、天然气、光伏等碳汇本底调查和储量评估,摸清武乡碳储量碳汇量现状、增汇潜力、价值空间。完善碳交易市场自愿交易机制,推动林业、绿电等项目尽快进入碳汇交易市场,实现碳汇项目自愿减排交易,努力把“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鼓励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全面实施八百里浊漳河流域武乡段生态修复治理,深入推动沿河村庄污水处理建设。通过植树造林、林业生产、生态修复、储备林建设,提升固碳能力,增加生态碳汇,发展富碳农业。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归属、科学估量价值、统一平台流转等,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林间空地、林缘林地等,适度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增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内生动力。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群众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广泛开展各类绿色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承载着硕果与荣光,2023的美好记忆需要典藏;放飞着梦想与希望,2024的华丽乐章已经奏响。武乡县将和着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的时代节拍,踏着“持续追赶超越”的坚定步伐,向着“三个示范县”的宏伟目标,高歌猛进,阔步前进。
以好作风确保实效果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作风就是根本保证。为此,武乡县决定在全县上下开展为期一年的“提素质、强本领、作奉献”作风形象提升活动,为党员干部注入干事创业“强心剂”。此次活动既是巩固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和具体抓手,也是建设“三个示范县”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证。
提素质,即全面提升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一要提升政治素质,锤炼政治品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要提升业务素质,增强履职本领。保持“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清醒认识,砥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品格,增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求知精神,着力解决好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三要提升文化素质,树立武乡形象。大力弘扬太行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带头体悟红色文化、感受信仰力量、接受精神洗礼,带头讲好革命故事、抗战故事、武乡故事,带头当好伟大太行精神的弘扬者、传承者、宣讲者、践行者。
强本领,即增强创新本领、创业本领。一要增强创新本领,培育发展动能。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以创新破除惯性思维,以创新打破条条框框束缚,以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武乡经验。二要增强创业本领,提升工作质效。敢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敢做“拼一拼、办得到”的事情,想方设法把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按人头压担子、按事情定责任,形成在比较中奋进、在奋进中赶超、在赶超中突破的浓厚氛围。
作奉献,即大力弘扬奉献精神。一要敢于吃亏。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不打小算盘、少算经济账,学会吃亏、乐于吃亏,多付出、肯吃亏,才不会让群众吃亏,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二要勇于吃苦。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涵养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思想自觉,主动到困难大、矛盾多、条件差的地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吃苦奉献中求真知、壮筋骨、长本事。三要甘于奉献。党员干部要带头发扬奉献精神,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对工作问心无愧,把实干和担当体现在“三个示范县”建设上。(赵海鹏 连娅琴 张国平 孙发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