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激情 接续奋斗

谱写新时代黎城争先创优新篇章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暨项目建设年誓师大会

百万吨管材项目建设拔节生长

凤凰胶带引领招商引资向新发展

黎城经开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主战场

浊漳河黎城段成为游客打卡地

壮美太行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丹泉小镇文旅康养新地标

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

京长合作,“黎”尚往来,非遗产品亮相京城

人才公寓建设正酣

采用良种良法,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步伐

府前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红绿辉映景色如画

永葆激情开新局,接续奋斗谱新篇。2024年,黎城县全县上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全县营造起“开局就要开干、起步就要争先”浓厚氛围,吹响永葆激情、接续奋斗集结号,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奋力谱写新时代黎城高质量发展美好篇章。

全县经济工作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防范化解风险,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新时代黎城高质量发展美好篇章。

永葆激情,接续奋斗,必须锻长补短开辟换道领跑新赛场

抓机遇 拥抱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做大做实项目盘子,实现换道超车、后发崛起。要以项目“拔节生长”之势,助推经济发展之“进”。坚定“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事事都是招商形象”理念,在“谋”上下功夫、在“引”上做文章、在“量”上求突破,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也要有铺天盖地的小项目,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量质齐升。要以产业“攀高向新”之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发挥工业经济的“压舱石”作用,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老树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把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六大产业链条,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物流链,切实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要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延伸,积极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创新业态模式,提升辐射能级,打造特色品牌。要以环境“先立后破”之举,夯实经济发展之“基”。好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优化环境必须持之以恒。要靠服务创优软环境,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切实让企业感受到黎城的“速度和温度”;要靠要素提升硬环境,既要“筑巢引凤”,还要“固巢养凤”,真正以营商环境的“源头活水”,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要靠机制实现可持续,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观摩,全力保障项目落地见效,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补短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黎城山环水绕、高低错落、民风淳朴,就是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要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真正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规划先行。科学定位村庄发展类型和方向,构建完善乡村规划体系,明确建设重点和建设时序。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坚持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下足“绣花功夫”,以精致的标准、精细的管理,把望山见水的生态之美、诗情画意的田园之美、千村千面的乡土之美融入其中,提升建设品位,切实让和美乡村更有“精气神”。示范引路。坚持走集群化、集约化道路,整合资源资金,通盘考虑镇村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依托交通条件、红色文化、山水资源、产业特色,集中连片建设示范廊带,打造和美乡村集群,把点状乡村串珠成链为连片风景,实现一村美、连村美、村村美。产业带动。围绕集体增富、农民增收,实施“收入双增”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持续用好用活4种类型15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反哺乡村发展,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真正实现“强了集体、富了农民”。

扬优势 引燃文旅产业“新蓝海”

黎城红色、绿色、原色交融叠加,雄奇壮美“太行山”、钟灵毓秀“漳河水”交相辉映。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擦亮北部太行风光揽胜处、南部浊漳河畔水美地的“红绿辉映、山水黎城”文旅品牌。要让黎城“火”起来。集中精力抓好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坚持高水准策划、高质量举办一系列节庆赛事活动,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的文旅IP,让黎城一年四季热度不减、持续升温,推动黎城文旅火爆出圈,成为“太行风光揽胜处”的形象代言。让产业“热”起来。充分挖掘和提升山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康养价值、文化价值,依托山水风情、田园风光、文化底蕴、古村落建筑等资源禀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力度,加速推进黄崖洞5A级景区创建,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原色乡村游,增强黎城文旅市场的引爆点和客流量,切实把黎城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文旅经济“高价值”。让景区“串”起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沿线旅游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以景带路、路景相通,红绿相融、移步换景,构建“通景、链景、融景”全域旅游格局,形成处处皆景、步步为画的美丽画廊,变“畅游地”为“常游地”。

谋长远 推动“一泓清水入漳河”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山水资源是黎城最大的优势和底气所在。黎城县将紧跟中央、省、市步调,在“水”上下功夫,把浊漳河综合治理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拿出真抓实干的作风、舍我其谁的担当、攻城拔寨的干劲,再现一泓清水、两岸锦绣、千年商道、繁华盛景的“浊漳河畔水美地”。以水护绿优化水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以水安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以水生态改善提升宜居宜业水平,以水文化传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要统筹浊漳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强化入河排污口治理,提升浊漳河沿岸水环境,不断优化浊漳河流域水生态。围绕“红色线”和“水利线”,深入挖掘浊漳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水利遗产价值,开发保护以 “党政军民”四桥为代表的红色水利遗址,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创建国家级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提升“一泓清水入漳河”文化内涵。以水为景建设水美乡村。浊漳河沿线水清山绿、杨柳依依,两岸村庄星罗棋布、点缀其间,为乡村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要以流域水系为主线,做足“渠”文章,因村制宜,突出重点,一体规划,保护原生态、打造新生态,形成规模效应和特色品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水美乡村群落,着力形成水清岸绿、水村相融、人水和谐的乡村生态画卷。以水兴业打造富民经济带。以沿河道路、绿地等为基点,建成浊漳河环线旅游公路。依托水资源优势,植入文化元素,开发沿河生态休闲经济产品。在漳河两岸沿途布设亲水栈道、休憩驿站、停车观景台、航拍体验区,打好生态牌、延长产业链,形成生态涵养带、观光旅游带、富民产业带的“三带”百里浊漳新画廊,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黎城样板”。

永葆激情,接续奋斗,必须创新赋能激活干事创业源动力

以创新的理念激发活力

强化“在大格局中谋划创新”的机遇意识,把创新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跳出黎城看黎城,主动在全国、全省、全市创新大格局、大战略、大目标中找准方位和坐标,科学定位、精准布局,努力探索走出一条适合黎城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强化“在争一流中加快创新”的争先意识,对标发达地区,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用新办法、新机制破解难题,以一往无前、勇争第一的雄心壮志,高效率、超常规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强化“在敢作为中实现创新”的担当意识,坚决摒弃小进则满、求稳怕乱的思想,始终保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拿出借我三分力、我出十分功的劲头,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黎城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以创新的方式增添动力

更加注重服务质效。重法治不失温度,重程序不失效率,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事不避难、义不推责,及时疏“堵点”、攻“难点”、强“弱点”,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全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矛盾问题,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更加突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在推动重点工作落实中的作用,搭建多种宣传平台,把宣传与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介等结合起来,加大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跟踪报道,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氛围。

以过硬的作风凝聚合力

坚持政治引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铸入灵魂、化为行动,把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举措落到实处,体现到一言一行上,体现到工作实效上。坚持胸怀大局。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增强大局观念,把握历史主动,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势能。要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人民情怀,增进民生福祉,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带给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实事求是。一切往实处抓,一切往实里干,看状态、看干劲、看作风,讲真话、干实事、求实效,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坚持公道正派。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奖惩分明激昂干劲,严惩诬陷激扬正气,容错纠错激励担当,关爱基层激发热情,创造和推动形成“我要干、争着干、比着干”的干事创业生动局面。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