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烟村小米“出圈”记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席天幕地,洁白了万物,装扮着人间。武乡县大有乡枣烟村宁静地沉睡着,沟谷峁梁静谧而纯洁。

“下雪了,家里暖和吗?”

“你穿这么少,冷不冷啊?”

“日用品准备得够吗?”

……

12月11日一大早,一场大雪过后,大有乡枣烟村第一书记李永兵放心不下村里的几户老人,尽管大雪之前都去过,可他还是要挨家挨户地看一看、走一走,确保村民温暖过冬。

李永兵,长治学院后勤部学生公寓管理科科长,2017年曾在武乡县大有乡王海峪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他带领村民发展牧养鸡产业,举办电商培训班,通过电商平台将农特产品卖往全国各地,增加村民收入,被授予全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队员。今年5月份,李永兵再度被长治学院党委派出驻村,担任大有乡枣烟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枣烟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地处北纬37度农作物黄金生长带,全村海拔均在1100米左右,土壤以红土为主,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谷子生长。但长期以来,村民以玉米种植为主,小米多是地产地销“墙内香”。

“哪敢多种呀,卖不了可就烂手里啦!”

“够吃就行,种多了也卖不了。”

李永兵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领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瞄准产业升级,开展“破圈”行动。依托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成立了雪娥家庭农场,采取“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品牌化运营。

枣烟村不大,全村仅232户685人,常年住在村里的尚不足100户。可就是这不足百户的人家,耕种着全村2600多亩耕地。人少地多的现状,致使枣烟村种植业形成了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多数以种植玉米为主,谷子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够吃就行”的观念根深蒂固。为此,李永兵逐户动员村民种植谷子,甚至拍着胸脯保证给村民销售小米。

“今年俺种了3亩多,除去自家吃的,李书记已全部收购。”村民武义州说,400斤小米卖了2640元,“每斤6.6元,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走进小米加工车间,批量的新谷被送入自动化生产线,先由清理机筛选细沙,经过去石机清除碎石,最后再剔除杂质,一道道工序下来,泛着油光的金黄色小米下线了。

为拓宽小米销路,李永兵把目光投向线上电商,在微信朋友圈吆喝,开通微店叫卖,目前已卖出小米13000多斤。

“李书记帮俺卖了800多斤小米,往年我们卖米可难了,只能少种。今年李书记来到俺村,给我们卖米,可帮了我们大忙了。”村民刘振国说。

“李书记对卖米这件事非常上心,每一位农户他都要去问,收粮之前他都要亲自去看,全村近3万斤小米,增收10多万元。”枣烟村党支部书记武国斌说。

“李书记来我们村时间虽不长,但贡献却很大,帮了我们很大的忙。”说话的是枣烟村刚刚退出防返贫监测户李志国。

今年47岁的李志国与80多岁的老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父亲年老体衰,不能外出务工,只能以种地为生,然而10亩地又无法满足李志国劳动需求。在李永兵的安排下,他以务工形式加工包装小米,每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俺再也不用监测了!”李志国高兴地说。

产品“出圈”,必将成就小米产业的纵深。武国斌说,枣烟村将坚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一步扩大谷子种植规模,依托电商平台,走深走活“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路子,努力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这个“小颗粒”产品做成“巨无霸”产业,让枣烟村小米火爆,米香飘得更远。(赵海鹏)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