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炊烟映乡愁

——“新农人”冉同的乡村美食“破圈”记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聚焦三农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冉同在录制短视频。栗玉杰 摄

“姥爷,点火……”

一句带着襄垣乡音的吆喝,网络达人冉同的身影,就这样带着“烟火气”走进千万人的屏幕。翻开她的抖音主页,从热气腾腾的大把拉面到酥脆香甜的油炸黄糕,每一帧画面都浸透着山西味道独有的醇厚。

循着这缕“烟火气”,驱车来到襄垣县王村镇孔家洞村。刚推开冉同姥爷家的木门,就见她站在老灶台前忙碌着,手里正精心制作着地道的襄垣美食官尝,蒸腾的热气,让这方农家厨房更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

初见时,她那头乌黑长发随意挽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脸颊,明眸皓齿间漾着浅浅笑意。若不是围裙上沾着的面粉,很难将这位举止从容的姑娘,与终日围着灶台转的“大厨” 联系起来,让人忍不住问:“你为啥放着大城市的机会不选,偏偏回到村里守着这口老灶台呢?”

冉同擦了擦手上的面,笑得落落大方:“大学毕业时,就想回来陪陪姥姥姥爷。哪想对着灶台拍着玩的视频,倒成了现在的正经事。”

没人能料到,这个始于陪伴的决定,会在乡土里扎下这么深的根。冉同至今记得第一次学做槐花饺子的时候,面团在手里不听使唤,捏出的褶子歪歪扭扭。如今再看她的手,指腹磨出了薄茧,手背处留着烫痕,每道纹路里都藏着故事——那是她从厨房新手蜕变为“守味人”的勋章。

“现在,咱襄垣的挂面汤、腥汤素饺,还有山西各地的特色面食,我做起来都得心应手。”冉同边说边往镜头前凑了凑,手机支架就支在灶台角落,“做饭有姥姥手把手教,不难。难的是拍视频,第一条足足捣鼓了两天,策划、剪辑全靠自己琢磨。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

姥爷蹲在门槛边择豆角,听见这话直起腰:“咱冉同拍视频较真着呢!没事就缠着她姥姥学手艺,反过来还教我们老两口摆弄手机。只要能把村里的好日子亮给更多人看,俺们做啥都乐意配合。”

正是这份双向奔赴的支持,才让家常菜里都盛满了化不开的温情。冉同点开手机评论区,指尖划过那些滚烫的文字——“爷爷走后,再也没吃过这么地道的榆皮饸饹面了。”“在浙江打工的山西人,看你视频看哭了。”“这饭菜,和我奶奶做得一模一样。”

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放着好好的书不念,回来捣鼓这些,真是没出息。”

“起初看到这话也难受。”冉同搅了搅锅里的面汤,“可转头看见姥姥姥爷捧着我做的饭,吃得嘴角流油;想起那些在外的游子,说看我的视频就像回了家……这点委屈算啥?能让老手艺被记住,能让大家‘尝’到家的味道,值了”。

四年时光,冉同围着灶台拍摄了300多条视频。起初不过是随手记录的家常,直到襄垣面食“大把拉面”的点击量意外突破800万次。谁也没想到,那碗在村里再寻常不过的拉面,竟能以“弹如巧簧、韧似弓弦”的姿态,让全国网友记住了襄垣的名字。她的镜头不仅聚焦传统美食,还记录下农村的新风貌。随着影响力扩散到全县乃至山西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在她的视频里,重新触摸到故乡的温度。

“最近,好多商家找我谈推广,才猛然发觉咱襄垣藏着这么多宝贝,像小米、手工挂面……这些带着乡土气的好东西,不该只在村里打转。我想继续拍下去,把它们的好模样、好滋味都亮给更多人看,能为乡村振兴添把柴、加把火,心里踏实得很。”

从最初单纯记录乡土美食,到如今主动扛起推广家乡农产品的担子。在冉同看来,这是年轻人该有的担当:“用互联网给农产品找找新出路,帮乡亲们多挣点钱,咱年轻人责无旁贷。”

现如今,越来越多像冉同这样的年轻人回到故土。今年,全县已有1600多名青年带着热忱返乡,在熟悉的土地上播撒新的希望。这场人才与乡村的温暖相拥,正让沉寂的乡土焕发蓬勃生机。

夜色渐浓,返程路上,后视镜里的村落灯火渐远,但我们知道,那束灶台边的光不会熄灭。它会继续照亮手工挂面的银丝、映亮小米粥结出的米油,也会吸引更多像冉同一样的年轻人——他们带着知识与热爱回到故土,让乡村的“诗与远方”,不仅存在于镜头里,更生长在实实在在的土地上。(邓蓉)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