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村路上 驻在群众心里

——武乡县炉家掌村驻村第一书记栗金华用爱心、真心、耐心书写驻村答卷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聚焦三农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走访中,栗金华(右)记录群众诉求。

栗金华(左)入户宣传扶贫政策。

栗金华(左)组织留守老人开展娱乐活动。

8月30日,与村网格员、到村工作大学生一起排查危房;

9月10日,查看“五保户”张先文家是否还住在旧窑洞;

9月24日,盘点“爱心超市”物资;

10月11日,举办炉家掌村60岁以上老人重阳节系列活动;

10月22日,到大有乡送炉家掌村水样,等待检测结果。

……

满满四本驻村工作日记、六七本民情手账,记载着村民从脱贫摘帽到增收致富的可喜成果,记录了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曲折经历,也见证了他从一名机关“书生”到驻村“实干家”的蜕变。他就是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派驻武乡县大有乡炉家掌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栗金华。

结缘武乡 并非驻村

2021年5月,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党委选派驻村工作队员,时任天溪煤制油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的栗金华得知是去武乡县驻村帮扶,就毫不犹豫地向组织递交了申请。这不只是因为他爱农民、爱农村、懂农业,更是因为他与武乡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1970年,栗金华出生在距离武乡县10多公里的襄垣县下良镇西故县村,在他刚满1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之后的日子里,栗金华早早就学会了料理家务和从事农活,“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分不在家、秋分不在地”“头伏萝卜、末伏菜”等农事谚语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小小年纪的栗金华学会了犁、耧、耙、耢等繁杂农具的使用方法,时至今日仍能熟练操作。

过于频繁的农事劳作,或多或少影响到栗金华的学业。“1990年,我高考落榜了。”栗金华回忆说,高考落榜后他曾一度想放弃学业,但生性不服输的他还是选择了到武乡一中复读。

“是武乡培养了我,是武乡的老师送我走上了更高一级的学府。”栗金华说,在武乡,他还结识了自己的终身伴侣,“毫不夸张地说,在武乡上学时间虽短,但却决定了我的人生走向。”

俯下身子 以村为家

2021年5月,栗金华怀着感恩之心来到武乡。

栗金华入驻的第一站并非大有乡炉家掌村,而是贾豁乡东胡庄村。说是两个乡,一个在贾豁乡的最东北,一个在大有乡的最西北,两个村山水相连,都是距乡政府最远的村。这两个村相近的地缘、相同的习俗、相亲的血缘,让栗金华在2023年5月份由东胡庄村第一书记转任炉家掌村第一书记时能驾轻就熟。

到炉家掌村任职后,为快速了解村情民情,栗金华揣着小本子,白天往田间地头跑,与群众话桑麻、拉家常,熟悉村容村貌;晚上提着手电筒走村入户,创办农民夜校、宣传惠民政策、倾听群众诉求、谋求发展思路,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驻村不到两个月,栗金华以双脚丈量了炉家掌村的山山水水,走遍了4个自然村150户人家,谁家的大门朝西,谁家的猪肥鸡多,谁家的地多粮多,他都了然于胸。

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一次次沟通交流中,他与群众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驻村帮扶也更加得心应手,对乡村振兴逐渐理清了头绪、有了自己的思考。“村里的主导产业是什么?适合发展什么产业?这条路什么时候能修通?如何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民的饮水安全是否得到保障?”较真的他细细梳理着群众诉求和自己发现的问题,一一向乡村干部及县有关部门咨询请教。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栗金华从未惧怕山高路远,只因他把炉家掌村视为他的“第二个家”,在那山高水远处,有需要他去帮扶的父老乡亲。

“人心齐,泰山移”,他深知乡村振兴只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于是他便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他坚持学在前、干在前,与支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协商,提出“党建强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的发展思路,在大有乡党委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基础上,探索总结提炼了“三心工作法”,坚持爱心为先、真心投入、耐心持久,充分凝聚党员群众的思想共识和发展合力。

在走访中,栗金华发现监测户温跃伟的孙子在县城寄宿学校上学;脱贫户董金平家庭生活困难,孩子正在上小学。于是他自费为两个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嘱咐他们要好好学习。监测户任贝父母双亡,又患有智力残疾,栗金华几经周折到帮扶单位说明情况,为她争取到了2000元困难救助资金。针对所驻村庄距离快递收发点较远的实际情况,栗金华和工作队员每次到村,都去快递收发点及时为村民取回快递分发,架起了在外务工子女孝敬留守老人的桥梁,为老人们提供了生活便利。栗金华还通过帮扶单位为村民安装了直饮水机,方便村民生活。截至目前,累计为村民销售小米2.8万斤,价值20万元,惠及全村农户。

为真正将村党支部建设成群众“主心骨”,提升党组织的公信力,栗金华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治保队等群体作用,引导农村党员、民兵在调解矛盾纠纷、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栗金华的带领下,炉家掌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党支部和党员“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不再是一句空话。

千方百计 强村富民

要稳定脱贫,先强村富民。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稳定脱贫致富?栗金华通过走访发现,炉家掌村虽地处偏远,但自然环境优美,且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几经商讨后明确了“生态休闲地、红色炉家掌”的发展思路,“绝不能让老百姓捧着‘摇钱树’受穷,端着‘金饭碗’挨饿。”栗金华说。

在帮扶单位赵庄二号井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3.6万元,改造村主干道路,硬化村委会大院,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和村民生活环境;投资20.06万元,为村里购买一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一台农用拉货车,为村民购买连翘11400株,种植75亩;主动联系华中农大、甘肃农科院等单位引进土豆高产耐旱新品种进行试种,促进村民增产增收。今年秋收时,玉米联合收割机让全村百姓享受到了红利。“以前机收玉米,每亩费用最少120元。今年咱村有了收割机,每亩只出30元油钱就行。”种粮大户岳榜如高兴地说,“仅此一项,就为俺节省了近4000元。”

与此同时,栗金华和炉家掌村支村两委一道建成了炉家掌村吨包生产车间,把就业岗位送到了村民家门口,20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立足人文优势和生态禀赋,依托特有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乡贤带动帮扶作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推进“文旅+生态”“文旅+研学”的“旅游+”新模式,组织开展传统庙会等文化旅游活动,在保护的基础上激活红色基因,让“传承”与“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并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激情碰撞和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而又持久的动能。

过往皆序章,未来皆可期。在炉家掌村驻村一年多的时间里,栗金华早就从一个“异乡客”变成“家乡人”。他将继续秉持驻村初心,问民需、访民意、解民忧,真抓实干、久久为功,让炉家掌村真正实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发展稳步向前、生活环境整洁有序、乡村文化浸润人心,在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继续书写驻村答卷。(赵海鹏)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