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的新鲜事
“新农人”的新鲜事
农机装备逐步成为田间地头的“主角”。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沁县打造现代农业高地的步伐愈发铿锵有力,沁州大地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新农人”。他们依靠技术、专业知识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模式、新活力,昭示着“三晋花园·水美名城”乡村的勃勃生机。
种粮大户有“膜”力
今年上半年,天气持续高温少雨,农田干旱缺水,部分玉米出现叶片发黄、心叶卷曲的旱情。进入7月底8月初,沁县迎来多轮降雨,土壤墒情有效改善。
“终于下雨了,庄稼可算又能长好了!”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又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然而种粮大户张红俊并没有受到旱情的困扰。他今年种植了1000余亩玉米大豆,得益于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的全部覆盖,在干旱的天气里依然长势良好。
这种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技术是由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研究院姚建民研发的,这是一种带有双层微米级小孔的通透性地膜,具有渗水、保水、增温、通气等功能,对半干旱地区有良好的保墒、增产、可生物降解等优势,而且播种后两个月地膜开始分解,可转变为土壤肥料。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解决了缺水问题。春耕时,我们选用了与渗水地膜相配套的铺膜播种机,实现了渗水地膜覆盖的多行探墒沟播。这样可以排开表层干土抗旱播种,再通过渗水膜将小量降水集流到作物根部,天然降水利用率提高60%以上。”有了新技术的加持,张红俊对获得稳产高产信心满满。
不断汲取新知识,积极引进新技术,是新农人身上闪亮的“标签”,他们依靠科技智慧和科学知识逐梦乡村,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给乡村振兴带来新希望。
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
当前本是夏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期,然而迎春村的农户张伟却很悠闲,他的“田管家”正在地里为他忙活着。
张伟去年向沁县新诚盛农业有限公司试着托管了七亩高粱,“签订合同后,公司根据自己的种植需求,安排耕、种、播、收一条龙服务,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平均每亩可以节约130元左右。秋收后,公司又以高于市场价将我的高粱全部收购,每亩地增加200元左右的收入。”尝到“甜头”的张伟今年干脆将家里的玉米地也全部进行了托管。
“现在种地可比以前省心多了,以前辛辛苦苦种地,现在坐在家里等着收钱就行,还不耽误我外出打工挣钱。依托这种新的种植模式,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张伟脸上绽放着美滋滋的笑容。
这只是沁县破解土地托管“谁来种地”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沁县抢抓“打造现代农业高地”的机遇,按照“托管自愿、有偿服务、利益共享”的原则,创新推行“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在充分尊重小农户经营权的基础上,把小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托管专业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耕、种、收、管、售“一条龙”全程托管服务或“菜单式”半程托管服务,成为破解农民“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又耽误赚钱”难题的一剂“良药”。
目前,全县已累计托管土地65900.3亩,涉及4个乡镇66个村的5480户,托管后每亩可节约成本约30%,亩均增收100元至200元。
“共避风险、共享品牌、共谋发展、共同富裕”。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张伟”通过转变农业经营理念,统筹各方资源力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也从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农人。
穿着皮鞋去种田
起飞、喷洒、落地……眼下,用无人机管理田地正成为职业“新农人”的日常。无人机,这一“酷炫”的前沿科技正在和农业“牵手”,使用无人机的农民数量正在稳步增加。
就在前几天,农用无人机在故县镇下清河村的田间穿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张效云带着一名机手正在开展“一喷多促”专业化统一喷施服务。与传统人工喷雾器相比,无人机低空喷洒农药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还能减少农药对田间环境的污染。此次“飞防”作业,1台无人机1天就能完成300余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的农药喷洒,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农户轻松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张效云说:“以前农业生产是人海战术,现在基本上就是机械,全程机械化,一般以前三、五天的活,现在一天、半天就能干完,而且干的效果好。”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更为迫切。沁县大力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从推广“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土地流转”,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再到如今“全程”走向“全面”,形成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
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5600台,其中高性能农机装备3120台,这些现代农机装备逐步成为田间地头的“主角”。
“穿着皮鞋来种田”,如今已是沁县众多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机械化农业”正逐步替代“扛着锄头、挥舞篱笆”的传统人工耕作模式。从靠人力到靠机器,效率高了、成本降了、种地规模大了,也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把智能化种植当成“新农活”,让自动机械变为“新农具”,曾经的“肩挑担扛、背朝黄土”渐渐成为过去,科技的力量正逐步改变田间劳作时“人牛力俱尽”的场景。沁县数万名“新农人”正为家乡的振兴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井 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