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玉:一位90后硕导的科研之路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卫生医疗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0年,她博士毕业后来到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在病理科从事科研、分子病理以及教学工作。2021年,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由探索类)项目。同年,29岁的她破格晋升副教授,她就是和平医院病理学教研室青年教师魏玲玉。

享受科研带来的获得感

魏玲玉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走科研这条路。2010年,高考结束后,魏玲玉遵从父母意愿,选择成为一名生物科学师范生。“我父母都是普通人,在他们眼中,教师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不出意外的话,毕业后她将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进入大学后,魏玲玉和很多新生一样,没有明确的目标,踌躇满志却不知从何下手。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忙,或是忙于工作,或是穿梭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或是专注于学习。“我也要做点儿其他的事情”。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魏玲玉开始“钻”进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这些尝试让她对科研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顾十年的求学生涯,一路风霜雨雪,每当遭遇困境,对科研产生的好奇心,就像茫茫迷雾中的一座灯塔,给予她不断前进的动力,让她在求知的道路上冲破各种藩篱。

本科毕业后,魏玲玉顺利考入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师从马健教授攻读细胞生物学方向的硕士学位,后攻读博士学位,由理学转向基础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注于乳铁蛋白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

魏玲玉说,本科时的学习吸收的是理论知识,进入硕博士阶段的学习后,她才真正开始进行操作和观察,逐渐转向“科学探索”。

“乳铁蛋白是重要的炎症反应调控因子之一,是参与调节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能够保护机体抵抗微生物的感染,对细胞发育相关疾病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基础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魏玲玉觉得自己的研究工作使命所系,责任重大。

只管努力,时间会给你惊喜

“科研和读书不一样。”魏玲玉说,“科研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科研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没有剧本可参照,整个过程非常艰难,必然会遇到失败。”她逐渐意识到,百炼成钢,没有一蹴而就的幸运,只有自己亲自蹚过这条河,才能找到期待的答案。

博士三年对于魏玲玉来说,既辛苦又幸福。

一方面,科研的纯粹能给她带来安全感。日复一日,魏玲玉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另一方面,她也会面临课题进展不顺带来的失落感,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

难过一段时间,魏玲玉总是可以快速调整心情,重新振作起来。

“失败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个实验结果,尽管它不符合你的心理预期,但它至少向你传递了信息。对不符合预期的结果进行分析,不断改进假设、进行新的实验设计,可以更快找到对的结论。” 这样的心态伴随着魏玲玉此后的科研生涯。2020年博士毕业后,魏玲玉来到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病理科从事科研以及分子病理学工作。无论是求学还是科研,魏玲玉始终相信,“时间会回报努力的人”。

2021年,魏玲玉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由探索类)项目,还在《oncogene》和《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同年12月,和平医疗集团病理研究所成立,魏玲玉担任病理研究所的副所长,并将研究重点转向了食管癌的发病机制上。

晋东南地区作为世界食管癌高发地区,很多家庭因此陷入贫困,魏玲玉希望在现有的基础研究上,与不同领域、学科的学者合作,产出对老区人民有益的成果。

乐意陪伴学生成长

在科研之外,魏玲玉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作为一名90后硕导,魏玲玉跟她的学生相差不大。工作之余,她也喜欢通过追剧、吃饭、玩游戏来放松心情。年轻导师的身份,让她能很好地与学生感同身受。魏玲玉会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学会“开心科研,快乐生活”,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及时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她还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规划,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

在她看来,诚实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造假是不容许触碰的道德底线。每当学生论文中的数据与实验数据有偏差时,她总会反复强调,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面对“90后副教授”这一称呼,魏玲玉很感谢学校和医院对她的认可,希望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为医院作点贡献。 (李燕燕)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