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故里草药香

——长治市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卫生医疗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收集、筛选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和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在市中医医院坐诊

中医药特色技术研讨

中医药服务丰富多彩

中医药研学深受欢迎

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中医义诊持续开展

中医师承

中医药文化宣传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清晨的市中医医院智慧药房内,医生开出电子处方后,系统自动配药、煎煮,并通过物流免费配送到患者家中;太行山区的村卫生室里,老中医手持脉枕为村民诊病,墙上悬挂的“中医阁”牌匾格外醒目;长治医学院的课堂上,首批中医学专业学生正在研读《黄帝内经》,眼中闪烁着传承岐黄之术的热忱……如今的长治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临床到科研,从政策到民生,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活力处处涌动。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被誉为“神农故里、中药之乡”的长治,在守正中把舵定向,在创新中不断探索,在奋进中勇攀高峰,锚定中医药强市建设目标,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以六大工程18个项目为抓手,在政策体系构建、服务网络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千年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健康长治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医力量”。

制度为基 激发中医药发展新动能

制度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长治市中医药资源独特而丰富,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足。如何把握自然禀赋优势,把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激发中医药发展新动能?近年来,长治市各级党委、政府勠力同心,健全完善组织架构,出台系列利好政策措施,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破难题、探新路、作示范。

2020年,《长治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出台,成为全市中医药发展的“总纲领”;2023年,《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落地,细化18项具体任务;2025年,《长治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发布,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短短五年间,市委、市政府牵头制定23项配套政策,涵盖医疗、人才、医保等全领域,形成“顶层设计+专项举措”的政策矩阵。

——成立长治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专班,建立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机制,使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高规格、深层次、多维度推进。

——召开全市中医药强市建设大会,全面部署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

——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医药管理局,解决长期以来中医药管理职能分散的问题。

——制定出台《长治市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工程实施方案》《长治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长治市关于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揽子”优惠举措,为中医药事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日臻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驱动着中医药产业的巨轮滚滚向前。

服务为本 打造中医药发展新标杆

“王大夫,我最近老感觉喘不上气,您给看看。”每天上午,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名中医王佐明的诊室里总是挤满患者。作为省级名中医,王佐明通过“师带徒”培养出一批弟子,如今都已成为中医骨干。在长治市,像王佐明这样的省级名中医工作室有22个,他们既是诊疗专家,更是传承火种。

优质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是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长治市以“顶天立地”为目标——打造高水平中医医疗机构,完善基层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建成2所三甲市级中医医院、11所二级中医医院、66个三星中医馆、47个四星中医馆、5个五星中医馆、435个村级卫生室中医阁,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针灸、拔罐、中药调理等服务。市级智慧共享中药房稳步推进,长子县、壶关县建设了县域共享中药房,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优化就医流程,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等服务,全部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在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新院区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作为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省重点工程,项目用地总面积5.6万余平方米,总投资7.4亿元,新建门急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发热门诊楼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功能涵盖医疗、急救、康复、体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为全市人民健康幸福提供有力的中医保障。在市中医医院,智慧医院系统的上线让患者体验焕然一新:AI辅助诊断系统2秒生成辨证分析,手机APP可查询中药煎煮进度,自助机实现医保结算“一站式”办理。

在医联体建设中,“千名医师下基层”行动让优质资源下沉。长治市持续创优服务模式,积极推进8个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8个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确定26个科室开展中西医协同示范科室建设项目,通过对口帮扶、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等,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带动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从城区综合医院到乡镇卫生院,从医联体的纵向贯通到横向联动,长治市以资源整合“强筋骨”,织就了一张“上下联动、城乡一体、防治结合”的中医药发展网络。

人才为要 培育中医药发展新支撑

市中医医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成立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治未病示范中心,开展中医体质流调工作;

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成功举办国医大师唐祖宣、吕景山传承工作室挂牌仪式,建立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吴山名中医工作室;

张伯礼、石学敏院士工作站,李佃贵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阎小萍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一家家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博士工作站、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培养基地在长治落地生根,为中医药人才薪火相传蓄满蓬勃后劲。

中医药振兴,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长治市大力实施“太行英才培养工程”,构建起“国医大师领衔、名中医主导、青年医师跟进”的人才梯队。目前,全市建有5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22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129个市县两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中医药传承的脉络。长治医学院2024年开设中医学专业,首批40名学生的加入,为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同学们看,这是艾草,能驱蚊……”在潞州区下南街小学中医药科普基地,老师正带领学生辨识药材。作为长治市首个“中医中药进校园”科普基地,该校通过研发主题鲜明的中医药校本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研学等活动,实现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

文化传承需要阵地支撑。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公园内,扁鹊雕塑、经络图浮雕、药草园相映成趣,成为市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今年夏季推出的“夜享中医·健康长治”夜市活动,更是吸引广大市民热情参与——名中医现场义诊、中药香囊制作、经络拍打教学,让群众在互动中了解中医药。

在对外交流中,长治市中医药文化不断走出去。2024年中国-东盟周上,潞党参、连翘等道地药材及“潞城甩饼+药膳”套餐惊艳亮相;同年举办的北京-长治中医药协作交流会,促成两地12家医疗机构结对,长治市的“针灸治疗面瘫”技术被纳入京津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目录。

目前,全市已建设了市级中医药文化公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基地,打造了11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20个中医药知识角,“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蔚然成风。

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跨越古今。

从政策护航到服务升级,从人才引领到文化浸润,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随着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稳步推进,长治市必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为人民健康福祉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刘婷婷 邢永红 许婧)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