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舞台搭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打造长治豫剧精品力作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上党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市豫剧团演出的《宇宙锋》荣获第十八届山西省“杏花奖”新剧目奖。傅亚斌 摄

“快去看市豫剧团演出。”仲春时节,乍暖还寒,潞州区第三届鹿家庄村传统民俗文化节现场热潮涌动。

不到下午2时,前来看戏的群众已从四面八方赶来翘首等候。孩子们更是早早围拢过来,上后台看彩排、摸道具。演出开始时,现场已是人山人海。

“我和老伴吃完饭就往这里赶,想占个好位置!”王林是市豫剧团的忠实粉丝,从传统剧目到新剧目,他一场都没落下。

作为非本土剧种,长治市豫剧团成立于1953年,70多年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探索传统戏曲传承创新之路,成为长治市文艺百花园中独具特色的优秀艺术团队。步入新时代,该团聚焦精品创作,推进人才培养,践行文化惠民,让戏曲艺术生命力常青,以蓬勃之姿持续绽放时代光彩。

剧目创新,让传统戏曲“活”起来——

“老戏新演、新戏精演”是长治市豫剧团剧目创新的核心。

第十八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中,长治市豫剧团演出的《宇宙锋》荣获新剧目奖。

好作品背后,是不断的打磨创新。《宇宙锋》完整保留陈派“修本”“装疯”“金殿”流派艺术精华的同时,在追求叙事完整性上下功夫,整合《一口剑》《六义图》等相关情节讲清故事来龙去脉,守流派之“正”,开剧目之“新”,将折子戏拓展为本戏,丰富豫剧舞台剧目。

为了让豫剧与时俱进,赢得观众,近年来,市豫剧团紧扣时代脉搏,排演了一百多部传统剧目和反映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现代剧目,演出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极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既要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要做现代表达的探索者。”团长李红飞表示,剧团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化创造性的表现手法,贴合新时代的价值需求,持续推出精品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人才筑基,让戏曲薪火“传”下去——

“发音要更准一些,气息要稳,注意连贯性……”晚上8时,市豫剧团排练厅灯火通明,婉转的戏腔传得很远。国家一级演员岳静静逐字逐句地给年轻演员做辅导。

“从跑龙套到饰演第一个角色,剧团给了我扎根舞台的底气。”2023年,在“第五届豫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岳静静凭借突出表现荣获“表演艺术传承英才奖”。她的成长印证着剧团“老带新、传帮带”的育人智慧,也彰显剧团“以戏带功、以赛促练”的培养之道。

像岳静静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投身戏曲事业,担当文化使命,不仅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方向,也为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繁荣戏曲事业贡献力量。

“豫剧发展壮大,需要一代代演员推陈出新,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戏曲的热爱。”李红飞说,市豫剧团坚持保护豫剧新芽,积极为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豫剧艺术传承发展和长治文艺事业繁荣昌盛。

文化惠民,让艺术芬芳“飘”万家——

在潞州区太西街道潞才社区,精彩戏曲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在长子县“我们的村晚”文化演出活动现场,戏曲展演送上文化大餐;在长治市文化服务“种春风”文明实践活动中,精品剧目深受百姓喜爱;在学校课堂,“戏曲+研学”成为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从城市剧院到田间地头,市豫剧团坚持“把舞台搭在群众需要的地方”。2024年,该团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50余场,惠及群众近8万人次。

演员一茬换一茬,观众一代接一代,市豫剧团始终扎根在百姓心中。“深入生活、服务基层,我们要给百姓唱好戏,乡亲们的掌声就是对我们的最高褒奖。”李红飞说。

优化基层文化服务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市豫剧团深挖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百姓身边,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站在新起点,市豫剧团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绽放,用执着与坚守书写新时代“梨园答卷”,让声声豫韵唱响在太行山上。(梁家秀)

(责编:张文卫、郗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