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时代,推动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专访绛州澄泥砚非遗传承人、工艺师蔺俊龙
贴近时代,推动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专访绛州澄泥砚非遗传承人、工艺师蔺俊龙
蔺俊龙介绍绛州澄泥砚作品。尚华 摄
“这是我们精心为长治各县区制作的‘一县一砚’,有壶关大峡谷、黎城黄崖洞,以及上党门、炎帝像等,每一方砚都结合了各县区的文化典故、历史名人、文旅资源……”8月14日,东盟-山西非遗文创展示会绛州澄泥砚展区内,一个个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的砚台陈列在桌上,绛州澄泥砚非遗传承人、工艺师蔺俊龙认真为每一位驻足的参观者讲述澄泥砚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绛州澄泥砚,出产于运城市新绛县,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是四大名砚之一,也是其中唯一采用泥料雕刻烧制而成的砚台。“制得一方澄泥砚,需经过采泥、澄细、除杂、制坯、烘干、装饰、烧制、抛光等12个主要环节、70余道工序,生产周期长达一年,成品率只有30%左右。”蔺俊龙介绍,绛州澄泥砚属于陶瓷,也别于陶瓷,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在烧制过程中,稍有不慎便难有成功之作。
了解澄泥砚制作的不易,方能体会到每一方砚台中所蕴含的匠心与坚持。采访过程中,蔺俊龙表示,非常珍惜参加东盟-山西非遗文创展示会的机会,“展示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广阔舞台的重要契机。”他坦言,砚台属于了解文房四宝文化“门槛最高”的一个,需要懂书法、精研墨。“现在大家用到的大多是方便的现代墨,澄泥砚的手工技艺、文化内涵知晓率并不高。此次展示会,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打开了一扇与世界交流互通的窗户。我相信,通过推广传播,砚台文化终会走向世界,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探索创新,为古老的砚台注入崭新活力,使其更加璀璨迷人。”
非遗源于生活,“出圈”实际上亦是一种回归。“我们将继续做好非遗的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播工作,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推动非遗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度融入当代生活。”蔺俊龙说,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澄泥砚应在保留其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更多时代元素。希望通过巧妙的设计,创造出更多富有现代气息、紧密贴合时代主题的作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澄泥砚的独特魅力。(李雨桐)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