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电话:18735505999投稿信箱:sxxwwjs@163.com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专题报道

沁县:文旅兴县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时间: 2020年11月02日11:29  来源: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 近年来,沁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探寻千里海河源头,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富民产业,培育文明乡风,努力打造出了宜居、宜业、宜游与具有“漳河源”特色的美丽乡村。

 

 

漳河源头 百姓脱贫“尝甜头”

 

漳河水一年四季都很美,但是,最美的季节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和炎炎烈日的夏天。特别到了春天,百花齐放,你会发现这里的景色分外妖娆,水是那么的清又那么的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微风吹来,水面荡起层层细细的波纹,就好像在对人们微笑,欢迎远方的客人。到了夏天,这里更是游人如织,成群结队的游客来游玩,渴了尝一口甘甜的山泉水,真有说不出的惬意。

 

沁县漳河源省级重要湿地,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境内,地处太行和太岳两山之间的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属海河最大支流漳卫河的源头区域,主要湿地面积分布在山西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总面积1054.03公顷,湿地面积492.93公顷,湿地率46.77%。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3大类。区内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金雕、大鸨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白琵鹭、大天鹅、苍鹰等19种野生动物。

 

 

沁县漳河源省级重要湿地由太行山山前断裂带蕴藏的丰富地下泉水补给形成,水源补给方式独特。地层深处大面积的菱形网格状补给水面受地质构造压力,沿地形低凹处上升成泉,形成了周边地区的大小270余处泉眼。湿地水质纯净,富含多种矿物质,为天然优质矿泉。特殊的水源补给方式和优良的水质,使其成为海河流域优质水源地之一。

 

漳河源头地处沁县漳河村,距离沁县城15公里, 距离长治市8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休闲度假避暑的最佳圣地。

 

漳河是海河的源头,被誉为上党地区的母亲河,漳河神庙南北各有一个泉眼,水流丰富,自北向南流县境38.9公里注入襄垣县境内。是华夏儿女寻根问源的必到之处。 

 

 

这里有古老的漳河神庙。漳河神庙也称通玄先生庙,规模宏大,庙貌辉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仰灵山,觅秀水,曾于漳水源头涵体澄性,利物泽人。相传张果老在此觅得一长生不老草,漳河源头便有天然养身佳处的美誉,后人于水源之上建张仙翁行馆,庙而貌之,漳河神庙建于唐代,经历唐、宋、元、明、清,至今2000多年。该庙建筑分三部分,以泉水出口南北中轴,泉之北,建台阶30层,拾阶而上,为左中右三个院落,中院建殊应王大殿三间,东西配廊各三间,左右配院,社房三间,山门五间,为元代风格,肖通玄先生像,廓前立碑五通。庙下建水池,龙头水榭,地上设三孔桥,镂石雕栏,鱼塘水沼,如入仙境。池沼南十多步建乐楼一座,道场规制彰然,县人奉张果老为漳河之神。

 

脱贫攻坚以来,沁县为做好漳河源仙道文旅品牌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遵循“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实施精品化、差异化开发与保护并重,整合成大小不同的旅游环线,特色步游道、观景平台、休憩平台等游览设施,以漳河源头景区道教文化的传说故事和遗址遗迹为基础,深入挖掘道教文化,隐士文化、道教教义、道教建筑、养生文化等,形成了“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精品化主题游览线路。

 

依据不同地形和土壤的条件,按照宜蔬则蔬、宜果则果的开发原则,引入“绿色生态”的蔬果生产理念,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以及转基因种苗,蔬菜种植全部使用有机农作物结合采摘种植葡萄、梅杏、红果等绿色产品,专门生产可供游客参观和购买的蔬果种植区、农田小品创意等项目。

 

近年来,漳河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据悉,每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2万人次,乡村旅游集体经济收入门票创收达到6万元以上,直接带动6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茶马古道 道出致富“金饭碗”

 

茶马古道走马岭,红色乡村地道游;知识青年故乡地,梅杏核桃挂满岭。这首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美丽乡村走马岭的新画卷。

 

走马岭村历史悠久、是千年古村,位于沁县北部牛寺乡的最北端,素称沁县的北大门。北与潞泽之咽喉、晋商古道之枢纽武乡权店毗邻,东与武乡南沟村相依,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军事关隘和商旅重地,乃兵家必争之地,政客经营之所,古籍中称之为“冀州门户、潞泽咽喉”。村子依一道红土山梁而建,面临涅河水,距离县城约30公里,全村116户311口人,以种植核桃、梅杏为主。

 

这里历史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以相传百年之久的买饭喝茶、佛道皆具的“茶坊上”、伏羲女娲兄妹成亲、四仙沟、龙驹洞、看花垴、皇上垴等景点传说闻名于世。

 

这里有一条历史久远的“茶马古道”,是上党境内最早的丝绸之路。宋朝时曾设兵站,岭上人来马走,明清建村名跑马岭,后改名为走马岭。

 

 

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庄。村中明清时期古地道原为藏兵洞,上世纪60年代,由县武装部策划指导,历时三年改扩建为战备地道。

 

走马岭村是牛寺乡14个贫困村之一,村庄风貌及经济状况较为落后。脱贫攻坚以来,沁县县委、县政府立足走马岭村历史资源优势,确定了走马岭村发展红色乡村旅游的定位,实施了3000米古地道保护性挖掘与修复,修复茶马古道380米及古城楼,并先后举办了走马岭村首届红色旅游暨梅杏采摘节、梅杏赏花节,吸引省市县游客近5万人次,红色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展现出蓬勃生机。

 

“真的感谢党的政策好,盖房子政府也给补贴,孩子上学政府也帮扶,现在房子住得也舒心,两个孩子也有出息了。”走马岭村贫困户连永胜一家就是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一个受益者,也是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以前,家里很困难,也没啥收入,种点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随着两个孩子逐渐长大上学,需要花钱,可家里没有钱,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业,就向亲戚朋友借钱,也要让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过年过节连吃点肉的钱都没有,就是想让孩儿有出息,也因没钱和家里人吵架、生气。自从国家的脱贫政策以来,我家的情况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的房子也翻修了,政府还补贴了14000元钱,孩子上大学没钱,政府也每年给予补贴,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后,村里的游客多了,我们的农产品也有了销路,以前都不知道往哪儿卖,现在是不发愁卖,明年借着村里又要修建旅游停车场,准备开农家乐土特产超市,现在一个孩子已经研究生毕业参加了工作,一个正在读研,我家能过上这样幸福的日子都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国家的好政策。”连永胜的妻子李月萍言语中时不时擦着湿润眼角的泪花,激情述说着她家的过去和现在。

 

走马岭村先后成功举办了历史记忆游暨梅杏采摘节、梅杏花观赏节等乡村旅游活动。依托红色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40户91人脱贫增收,设置地道管护员、垃圾清运员等12个公益岗位,吸收村民务工50余人,带动全村95户发展核桃、梅杏经济林产业490余亩,户均产业增收3000元。

 

 

近年来,走马岭村可以说是名声鹊起享誉三晋。先后被评为为全国及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文明村、民俗文化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九龙山胜境欢歌抒壮志,涅水河飞花溅玉踏新程。如今,“畅游茶马古道,回味地道记忆,感悟美丽乡村”已然成为走马岭村对外的一张旅游名片。当地的老百姓也端上了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金饭碗”,走上了乡村旅游的致富路。

 

近年来,沁县致力于以水为魂,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打造县域发展新引擎,整合现有资源,融合一二三产业,在旅游业中融入文化元素,使旅游业逐步成为能赚得人气的窗口、能赚得形象的名片、能赚得实力的产业,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孙爱国)

(责编:张文卫、郗涛)
分享到: 评论: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