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在外乡亲返乡创业发展“菇”产业带动乡亲致富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盛夏时节,走进沁县册村镇上官村,只见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一袋袋菌棒整齐码放,一个个浅褐色的花菇、白面菇从菌棒中钻出,长势喜人,湿润的空气裹挟着泥土与菌菇混合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棚外,随风吱呀吱呀转的红色风车也格外引人注目。

“婶子,注意轻拿轻放。”见到解军时,他正带领菇农们穿梭在菇架间忙碌着,为下一茬花菇注水管护做准备。放眼望去,只见架子上一个个菌棒整齐摆放,菌棒上鲜嫩诱人的花菇等着采摘。解军一边指导村民干活,一边介绍道:“我是今年3月回到家乡后,经过实地考察和规划,选择了上官这块合适的土地,迅速行动起来。当时投入80余万元建设了4座食用菌种植大棚以及冷库等其他附属设施。建设过程中亲力亲为,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大棚的质量和设施的完善。如今,一排排崭新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目前,每座大棚里种植的花菇、白面菇菌棒约16000多棒,也带动了不少村民就近就业,固定用工就有6人,摘菇时候每人每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效益上来了,后半年就计划再继续扩建一些。”

宽阔的菌棚下,几名务工群众一边用剪刀将一个个的菇腿剪下,一边开心地谈论着这个月的收成,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脱贫户杨庆荷是附近村民,自从花菇基地建成后,她便来这里务工,不仅就近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和其他在此务工的村民一起,学会了花菇管理等技术,拓宽了致富增收渠道。“以前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收入很低。现在在大棚里打工,我一个人一年能挣2万元左右,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顾家两不误。”

外出打工开眼界,返乡创业惠乡邻。正是对解军他们的真实描述。看着长势良好的花菇菌棒,解军难掩兴奋地说道:“这茬花菇长得更好,4个棚产量达到3000余斤,比第一茬高了不少,因其新鲜味美、营养丰富,市场上特别受欢迎。而这些丰收的花菇、白面菇一经采摘,大批量的便迅速被运往河南,少部分供应到县城周边超市。”

看着面前侃侃而谈的解军,谁能看出一年前,他在外面是做建筑生意的,如今回到村里,成为村里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触动我的不只有乡土乡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镇党委、政府对外出创业青年的真诚邀约。”他在返乡创业的同时,还带动解决了周边村民就业难题。

据悉,从乡村振兴以来,册村镇就想把这批年轻人“喊”回来,但怎么“喊”才能回来?靠政策还是靠情感?经深思熟虑,镇里在“用心引才、精心育才、真心留才”上发力,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既挖掘储备本乡本土的种养能手和带富能人,也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创业青年、电商能手等返乡创业。而因地制宜出台的政策,让一些有志于反哺乡村的能人贤士悉数归来,再加上对生养热土和父老乡亲的淳朴感情,“人才回流”的辐射带动效应一传十、十传百,年轻人回来了,产业有人做了,最重要的是产业活了,乡村振兴有了希望。

乡村处处是美景,奋斗之花格外红。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每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都是一颗闪耀的星星,而像解军这样的“新农人”更是不胜枚举,他们用新理念新思路,用心用情扎根耕耘,这些小小的菌菇,恰似他蓬勃生长的创业梦想,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沁县融媒 供稿)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