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杏林下藏 “参” 机

——武乡县大有乡探索特色种植模式激活林下经济新动能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长治频道>>县区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夏日武乡,绿意盎然。走进武乡县大有乡却净村梅杏林中,金黄待红的果实压弯枝头。斑驳树影间,嫩绿的党参苗层层叠叠铺展田垄,宛如大地织就的绿色锦缎。几位村民头戴草帽、攥着小铲,早早来到田间,开启一天的管护工作。

“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种植管理,从选种时的精挑细选,到施肥环节的精准把控,再到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守护,每个步骤都有技术人员指导。”谈及种植管理,却净村党支部书记董泽亚了然于心。标准化流程贯穿全程,让党参在精细照料下拔高品质,也带着这份“讲究”,让大有乡产的党参在市场浪潮里稳稳立住脚跟。

梅杏林下阴凉湿润的生态环境,与党参喜阴的生长习性高度适配,构建起天然生态种植空间。近年来,大有乡立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创新探索“梅杏林下种党参”特色种植模式。

“大有乡整合19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资源,共同出资成立优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却净村梅杏种植园林下经济。”董泽亚介绍时难掩喜悦之情,目前,150亩党参已在园区扎根,形成规模化种植态势。预计明年可实现80万元收入。

当正午的阳光穿透树梢,却净村的党参田里,滴灌设备润物无声。黑色的管道沿垄铺展,雾化喷头均匀喷洒,丝丝水汽轻裹党参,晶莹水珠渗入泥土滋养根部。这些智能设备如同严谨的田间管家,依据党参生长需求,科学调配水量与灌溉时间,让每株党参都能在适宜的水分环境中茁壮成长。

从过去靠天吃饭的无奈,到如今科技护航的从容,却净村用精细化管护唤醒了林下经济的新活力,让小小的党参化身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色杠杆。

村民董爱峰抚摸着茁壮的党参苗,眼里眉梢满是笑意,“在这里务工,每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还能学到实用的种植技术,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眼下,林下党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一株株嫩绿的幼苗在村民们的悉心照料下舒展枝叶,茁壮成长。待到金秋时节,这片梅杏林还将飘散出沁人心脾的药香,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王涵 李晨雨)

(责编:张文卫、林晓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