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区:“公益队长”武显明的“热血”人生
潞城区:“公益队长”武显明的“热血”人生
今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来自长治市潞城区潞华街道南华社区的武显明家庭光荣上榜,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在这个普通家庭的背后,是一段长达27年的“热血”传奇。
从阴霾里走出的公益队长
每月8日、18日、28日,潞城区府西北路的献血大巴总会准时出现。晨光中,武显明和志愿者们早早支起服务台,献血者们熟稔地登记、填表,针管里流动的殷红,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生命密码。
为什么会成为无偿献血志愿者?在面对记者镜头回答这个问题时,武显明不动声色地收敛了些许情绪:“之前有过一个女儿,患了骨癌,我们在北京治疗时看到了许多家庭面临‘缺血’困境,我们也一样,收获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虽然后来孩子不在了,但我们还是想有机会能够回报社会。”
个人的亲身经历外加目睹过全国各地“血荒”造成的悲剧后,“献血救人”的种子渐渐在武显明心中萌生,于是,1998年,武显明首次参加无偿献血,1999年加入到长治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从此,正式走上了公益之路。
时间来到2012年,这一年,武显明成为长治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队长。随着时间推移,这支最初仅有9人的志愿服务团队发展至现在2100多人,参与无偿献血、建设文明城市、森林防火等公益活动共计2200余场,受众人群累计达26万余人次,帮助5300多个生命和家庭获得新生,已经成为长治市规模最大、服务时间最长的公益志愿者团队之一。
公益是一场关于爱与被爱的接力
端午节前夕,武显明带着记者前往志愿服务团队成员李玉芳的家中探望。说起李玉芳,武显明打开了话匣子:“李玉芳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志愿者,之前多次获得过‘最美红十字志愿者’‘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不幸的是,去年年底一场感冒让她得了心脏病,去北京做了个大手术,这期间,咱们长治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在北京给她抽调了六份血,保障了李玉芳手术成功。”
在李玉芳家中,记者看到了她精心收藏的多个荣誉证书,无一不点缀着她的公益之路,而此次疾病,志愿者与患者的双重身份更是让李玉芳重新认识到参加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我是2012年加入到这个团队里的,以前觉得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但这次生病让我意识到,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在武显明的志愿服务团队中,李玉芳的经历并非个例,“爱出者爱返”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作为近在咫尺的榜样,女儿武姝君将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看在眼里,一次又一次父女同行的公益行动,见证着两代人的热血接力。武姝君拿出她和父亲一起参加公益活动的照片给记者看:“我眼中的父亲是公益事业的践行者,一有时间他就投身在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里,他用实际行动让我看到付出的力量,也激励我参加到公益活动当中,把爱心传递给更多人。”
武显明的收官之献
对于武显明来说,2025年是十分特别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即将从工作岗位光荣退休,同时完成了人生中最后一次献血,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2025年3月5日,也是目前最有意义的一个雷锋纪念日,因为法定年龄的限制,今天将是我无偿献血收官之献。虽然无偿献血告一段落,但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事业今年将重新启航……”
从1998年第一次献血至今,27年间,仅武显明个人无偿献血共计119次,其中46次捐献血小板,累计献血含量达23800毫升,相当于16个人的全身血液。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家庭用热血书写的文明答卷。
对于未来,武显明已经做好了规划,正如武显明在日记中提及的,收官之献并不意味着结束,他的公益之路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就像那辆永不迟到的献血大巴,有些奉献,永远准时:“我现在恰好刚刚退休,前半生我努力认真搞工作,后半生我将全力以赴搞公益。我们的目标是三年以内做到长治市不再缺血,五年以内实现山西省内不再缺血,我们有信心完成好这个任务,为国家、社会、人民作出我们团队应有的贡献。”(孙超 赵亚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