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防火,夏天防洪,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主动担当作为,扑下身子扶贫,无惧个人得失,矢志不渝坚守。慈林山煤业公司驻团城帮扶工作队三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切实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三年前,73岁的范保山一家,是团城村里最典型的贫困家庭。破旧砖头垒起的参差不齐的矮院墙,墙面斑驳陆离、感觉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长满苔藓、荒草遍地的院子,正所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让人恍惚回到了古代的陋室。
范保山身体虽然还算硬朗,但一直有高血压,不能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妻子刘汝玉当时已77岁,2017年白内障手术后又患脑梗,2019年的腊月不慎摔倒左腿骨折,医院检查后要求预付三万元住院治疗,无奈只能回家静养,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年,至今不能下地走路。
儿子范东升年近四十,高二时因病休学,经常头疼、肚疼、怕风、怕冷、不下地、不干活,大白天也卧床不起,日子久了就成了村民口中的大懒汉。羸弱的身躯,寒酸的家境,使原本聪明的范东生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自暴自弃,自甘沉沦......
这就是帮扶工作队宋素峰负责的扶贫户。宋素峰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长期靠产业,短期靠劳务,兜底靠政策”,范宝山家到底怎样才能走出贫困呢?为此,宋素峰多次入户访谈并走访周围群众,发现如此贫困的家庭竟然还有人未纳入国家贫困户信息系统。
经宋素峰多方了解发现,原来范保山的老伴一直过着黑人黑户的生活,没有土地,没有医保,政府各种优惠政策都无法享受,无情的病魔致使其原本困顿的家境更加雪上加霜。宋素峰按照“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则决定先从补办户口入手,尽快让其享受到国家给予“应享尽享”各项政策。
就这样2017年10月,宋素峰开始着手为其办理补办户口事宜,然而在与派出所沟通中才发现刘汝玉的户口难办。一是因为刘汝玉及其儿子范东升并非本地人,而是1992年从四川达州一路北上最后定居在此的,办理户口需要从四川把原籍迁入现居住地;二是经与四川达州派出所联系沟通发现事隔28年,刘汝玉原籍已被注销,在当地也属于黑人黑户,无法办理原籍迁出手续;三是老太太当时已经77岁,后又得脑梗,行动不便,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无法再回四川办理户籍恢复。就这样,补办户口的事情被暂时搁置。
周围的人都说这件事办不成,劝说宋素峰别再执着,毕竟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办、其他家户要帮扶,宋素峰没有说话,可心里还是放不下,所以一有闲暇时间就往县公安局和南陈派出所里跑,希望事情能有所转机。
“苦心人,天不负”。2000年的5月份,周末的一天,长子县副县长李晋平带队来到团城督导扶贫工作,宋素峰趁机将刘汝玉补办户口的过程详细反映给了李晋平,李晋平次日即召集相关部门,要求特事特办,全力配合为刘汝玉办好户口。这样由县公安局出面与四川达州户政科取得联系,共同协商解决办法,最终同意通过利用先进的视听手段,由南陈派出所个人辨认笔录后、连同相关调查资料等手续邮寄过去进行办理。
就这样,兜兜转转两年半,8月12日,刘汝玉终于拿到了迟来的户口本。宋素峰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追着有关部门为刘汝玉补办了低保、医保,补录国家贫困户信息系统,现在的刘汝玉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各项“应享尽享”政策待遇。身上有个不舒服什么的也终于敢去医院看病了,满脸的笑容堆在脸上。
与此同时,原先不愿与人沟通、四肢不勤的范东升,经过宋素峰对他的多次心里疏导和耐心说教,他也已经加入了扶贫车间,每天按时下地劳作挣工,开始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而且对生活有了新的向望,甚至想学个手艺,出去多挣点钱,原本死气沉沉的家也有了生机和活力。
现在的范保山家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不仅修缮了破旧的房屋、安起了太阳能发电板,有了持续的收益,而且种植油用牡丹一亩,远期利益可期、父子俩在扶贫车间务工,预计今年可增收近万元。一家人其乐融融,笑容堆满脸颊,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80岁的刘汝玉逢人就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素峰就是我家的贵人,我们家今后的生活有盼头了。”
长短结合产业兴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户居家就业的长远之计。要摘掉穷帽子,挖断穷根子,就必须要有特色产业的支撑。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驻村伊始,队长王建虎就带领扶贫队员们做了一个产业扶贫规划,因地制宜谋划产业,以帮助大多数村民和贫困户产业致富,稳定脱贫。
牡丹花开,幸福生活可期待
团城村地处长子县南陈乡仙翁山脚下,正好位于长子县金山银山风景旅游区内,发展油用牡丹种植,花季可供游人观赏,秋季可采摘牡丹籽卖钱,一年种植,三年开花,40年受益,可谓功在当代,惠及子孙。
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依托智华公司的技术优势,2018年秋末,工作队积极发动团城村广大村民和有条件的贫困户种植油用牡丹28亩,目前长势良好,前景可期。
“扶贫车间”让贫困户不缺零花钱
在团城村玉兰专业种植合作社的200亩山地里,你会看到林立的大棚,遍野的辣椒,成群的村民在采摘辣椒,并扛到山间简易的工作车间称斤,按称斤重量挣工资,这种简易的劳动场所被称为“扶贫车间”,年初工作队和该合作社协商设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务工,助其增收脱贫。如今已安置本村贫困户8人,外村2人在这里务工,这些人的口袋里不缺零花钱了。
培育特色产业,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该帮扶工作队为进一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过很多尝试,曾经考察过种草养鹅、种植药饲两用的沙苑子等,为此,他们跑河北,下河南,不断走访询问、实地调研,最终选择了种植药食两用的高端食材羊肚菌。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历来不能人工种植,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的朱斗锡教授历时27年人工驯化成功,目前正处于市场成长期。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具有益肠胃、化痰理气等功效,长期以来一直走俏欧美及东南亚市场。2018年8月份工作队和团城村委考察后确定引种该品种,选择场地,购置设备,完善设施,经过近半年的准备,2019年,该工作队购买原种尝试自己制作栽培种,利用冬天闲置的冷棚进行种植,今年3月份顺利出菇,折合亩产量300余斤、亩产值约3万元、亩效益2万元左右。引种试验初步成功。自己制种,成本下降一多半,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与此同时,该工作队还利用地栽模式试种平菇,延长出菇时间6个月左右,将传统生物转化率从150%提升到了300%,菇体厚实柄短,嫩滑劲道有嚼劲,品质与产量双双提升,夏季反季节种植效益十分可观。
食用菌生产既充分利用了冬闲田及闲置的冷棚,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居家就业,充分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不失为农村转型发展高效益农业的一条可行之路。
“真扶贫扶真贫 解难事干实事”,这是贫困户范保山父子送给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一面锦旗,它不仅代表着团城村民对该工作队的肯定与认可,同时也激励着5名驻村队员们更加努力前行的脚步。(宋 洁)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